森美術館《未來與藝術展》(上):未來都市與新陳代謝派的復興
作者、攝影|胡雅雯
在《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預言的2019年,我們儘管仍未親歷「在獵戶座肩旁熊熊燃燒的宇宙戰艦」,也仍未看到「奇點」(singularity)來臨,但剛剛過去的一年無疑是人工智能時代下,技術在藝術、哲學等人文層面被廣泛討論的一年。從年初廣東美術館《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展覽,到6月,北京「一個美術館」舉行《機器複製時代之後:藝術與科技的相遇》論壇,再到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系列講座⋯⋯技術日益改變生活的同時,似乎始終有一個聲音提示我們:當它不能在倫理的語境中有效發展之時,它也有失控的危險和代價。
東京六本木的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現時展覽《未來與藝術展:AI、機器人、都市、生命——人類明天將如何活下去?》,通過使用 AI、生物技術、機器人工學、AR 等最新技術的藝術、設計、建築作品,以「城市新潛力」(New Possibilities of Cities)、「新陳代謝派建築」(Toward Neo-Metabolism Architecture)、「生活方式與設計創新」(Lifestyle & Design Innovations)、「身體擴張與倫理」(Human Augmentation & Its Ethical Issues)、「變革的社會與人類」(Society & Human in Transformation)五個章節完整呈現了人工智慧帶來的未來圖景。不同於展現技術加速社會變革面前,人類心理不適的「未來衝擊」(future shock)或僅僅是藝術與科技的關係,森美術館此次展覽正要系統地探討未來城市、環境、社會及人類問題,同時呈現出更加積極的面向,並向觀者傳達以下的訊息:當哲學家與藝術家為技術發展過快而憂心忡忡之時,所謂的「未來」已悄然發生。
展覽由從宏觀向微觀尺度過渡的結構,以64個藝術家/項目展開關注與反思。開篇展示了世界範圍內正在興建的智慧城市與未來城市規劃,如: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與合作小組(Foster+Partners)在阿布扎比建設的、依靠再生能源的馬斯達爾城;比亞克・英格爾斯(Bjarke Ingel)小組設計的模組型城市《海洋城市》以及基於 XTU 結構圖建造的大氣圈內居住空間《X 雲城》等。
展覽對於未來城市與建築的構想,復興了「新陳代謝派」(Metabolism)這一藝術思潮。這個關於城市與建築持續生長的概念,在1960年代的日本代謝運動中被提出。借用「新陳代謝」這一生物學概念,代謝運動的設計師川添登、黑川紀章、菊竹清訓等,強調了城市的永續發展和自我更新,如同事物的生長、更新與衰亡。這與二戰後經濟復甦,意識形態與思想運動重新蓬勃,同時,以電腦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以及戰後的日本社會對工業呈現出激進的態度不無關係。但在建築師們構想與呈現未來主義式、機械與速度狂想及其社會巨構(如菊竹清訓用以對抗日本嚴峻地理條件下的城市居住問題所構想的巨型結構體系)時,黑川紀章在《日本計劃》(Project Japan)的訪問中也強調:對新技術的態度應當遵循古老的自然法則。他認為,應當從一種表面上的機械中心時代,轉向一種生命中心時代。由此,新陳代謝運動一方面是戰後美日安保條約制約下,知識分子在國民範圍內探討文化認同、進行國家現代化在建築領域的體現,而後持續影響日本政治決策。另一方面,也由於團體鬆散以及成員興趣的轉變(例如:黑川紀章受佛教和哲學思想影響,轉向對變生(metamorphosis)的研究),則缺乏實際碩果。但是,新陳代謝派的核心理念之所以能夠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興盛、以超級巨構(super infrastructure)的形態再次復興,便在於成熟的信息社會將為真正擺脫機械時代特徵征,展現出生命狀態提供條件。
此次,山梨團隊的作品《Loose Interface:另一個世界的誕生——木材的可能性》,就對鋼筋混凝土鑄造的建築及二十世紀的城市規劃提出質疑,透過木質媒材作品與影像,構建了一個符合新陳代謝觀念,又與數位生活孿生的未來城市形態:人類將居住於木質介面的「數碼棚戶房」(digital shack),社會結構將會更加複雜,也更加鬆散,難以操控,但信息及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與網絡則為這個新興世界提供了軌道修正的線索;擴張的視覺將導致人類感官的擴張。同時,新的集中與擴散亦將形成,人與物質的集聚、離散將發生新的動態變化——移動本身從手段變為目的。而適應這一鬆散結構便是更加柔軟、有韌度的木質介面。這似乎恰與黑川紀章的藝術理念相互呼應。
山梨團隊的作品《Loose Interface:另一個世界的誕生——木材的可能性》:
事實上,此次展覽正是基於2011年森美術館曾舉辦的《新陳代謝:未來城市》展重新擴展並構想而成。而今次的不同之處在於,展覽不再僅僅局限於未來城市與建築的探討,更著眼於反思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對世界的理解——隨著技術發展,人類生活方式、身體與世界圖景變化之下,我們將如何重新定義人類?人類價值是否將收到質疑?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邊界又會否消失?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也將跟隨展覽一探究竟。
森美術館《未來與藝術展》(下):身體倫理與變革中的社會|胡雅雯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