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遊戲Pokémon GO是萬物有靈論的延伸:藤幡正樹訪談
採訪、撰文|黎子元
藤幡正樹(Masaki Fujihata)是運用技術裝置從事藝術創作的先驅。對於各種裝置和器械,他總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於藝術實踐中致力探索它們非一般的應用方式。
對裝置和器械的偏好,不但讓他對於新技術有著敏銳觸覺,比同代人更早將其應用到藝術創作,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他的藝術觀念,讓他在藝術創作中更關注於探索媒介及其功能性,反而不那麼在意媒介所承載的內容。因此他才會認為,這次在灣仔執行《BeHere》擴增實境公共藝術項目,他並沒有製作任何藝術作品,沒有表達任何個人情感。
藉助3D攝影、程序編輯、智能手機和應用程式等一系列技術手段,他設計出一個將互動方式與自由度留給使用者的功能性平台,一個將灣仔舊日市民活動擺放到今天社區場景中的虛擬的博物館。在這個意義上,藤幡正樹認為他做的已經比藝術創作更多,他擔當的角色其實更像一位建築師,儘管這座建築物是看不見的,而且能夠收入智能手機放進使用者的口袋。與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創作不同,在設計與建造3D影像雕塑,以及建立起促進事物關聯與人際交流的平台的過程中,技術支援與數學模型就成了舉足輕重的環節。於是藤幡正樹認為,數學已經替代光學成為視覺藝術家首要的工具!
藤幡正樹偏愛擴增實境(AR)甚於虛擬實境(VR)。他的許多代表性的作品都需要藉助 iPad 來啟動 AR 技術,提供較實物更多的影像資訊。而另一項讓他充滿探索的好奇,特意經由藝術實踐來開啟其別樣應用方式的現代技術則是全球定位系統(GPS)。他早前有一個邀請參加者在樹林中邊騎自行車邊叫喊的名為 Voices of Aliveness(2012)的藝術項目,就是用 GPS 來記錄每一位參加者的行動路徑,同時用錄影機拍攝每個人的面部表情變化,再將兩者通過編程合並起來呈現。參加者的路徑線索被層層壘疊起來形成高聳的圓柱體,隨著每個層面上參加者的位置變化,錄影影像可以被播放出來。這件作品就代表著藤幡正樹所說的「meta-monument」。他既然反對藝術家必須提供藝術作品的固有觀念,自然也反對人們必須樹立紀念碑以流傳後世的虛妄想法。
訪談中藤幡正樹欣喜地向我們介紹他的這項將 GPS 與錄影結合起來的發明。發明另一種方式來使用面前這些裝置和器械,正是他最樂意做的事情。每有發明,便為該技術延展出一個新的層次。以 Voices of Aliveness為例,這些發明當中不乏幽默,而幽默恰恰體現出人類所特有的人文價值。他反對將技術與人文對立起來的狹隘看法。他指出,「技術是非人的(inhuman),人是模擬的(analog)」,這是一種刻板印象,完全是錯誤的。人類之所以能夠是人類,就因為我們使用技術。而資本主義才是非人的。資本主義採用技術提升其系統,理性地生產產品,讓產品更便宜以賺取更多利潤。然而對他來說,其實還有很多運用技術的方法不是資本主義式的。他的實踐恰恰希望將技術從資本主義解放出來,讓我們能夠以人的方式使用技術。
相對於他在歐洲創作的作品 Capture in Half(2016),即剪下樹葉的一半,袋入自己口袋,展覽這半片樹葉的時候,用 AR 技術播放與他那時記憶有關的影像,他在香港也做了一個新版本,不過這次被剪下一半的不是樹葉,而是隨處可見的用作招租廣告的小紙片。藤幡正樹認為傳統攝影是 shooting,數碼攝影是 scanning,而他自己最喜歡做的則是 capturing,捕獲,然後袋入自己口袋。說著,這位老先生便哈哈大笑起來。藤幡正樹的作品總是圍繞著技術延展出多個層次,而就在記錄、呈現與觀眾操作中,他對於技術的反思已經被帶到觀眾面前。
藤幡正樹接受「#ddHK 設計#香港地」創意旅遊發展計劃委約,將《BeHere》擴增實境公共藝術項目帶到了灣仔。該項目由奧沙藝術基金會發起的 HKACT!(香港藝術文化及科技創新)平台支持,作為平台連續策動項目的第一幕(Act 1)。藤幡正樹個人展覽作為第二幕(Act 2)同期在位於觀塘的奧沙畫廊舉辦,展期至2019年2月28日。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