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小便兜中的藝術
作者|陸鹿
Art Express:
達達主義起源於瑞士蘇黎世,後來流轉到德國、美國、巴黎等地反布爾喬亞美學觀,以差異與反叛作為共同理念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有直接影響
達達主義大概是第一個稱得上「國際性」的藝術運動,承接著以往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叛逆傳統價值的精神,於戰後1915年至1922年間異軍突起。身處一戰後的道德幻滅、崩毀氛圍當中,達達主義者決意重整被布爾喬亞價值與市場價值主導的藝術世界;而且在戰後的「新生」世界中,舊有的美感已然失效,達達主義者認為,作為藝術家,有責任以各種極端挑釁與滑稽行為,震驚觀眾,從而讓他們從陳舊腐朽的自滿當中驚覺過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震撼,在西方國家激化了不同的思潮流動——虛無主義、個人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達達主義流通於這些相互矛盾的思潮當中,游刃有餘。對達達主義者而言,使他們團結在一起的並非共同的信念,差異與反叛,才是眾人連成一線的關鍵樞紐。
達達主義的初始發源地為瑞士的蘇黎世,德國柏林、美國紐約後來繼而成為達達主義的代表之地。1915年,包括尚・阿爾普(Jean Arp)、漢斯・里克特(Hans Richter)在內的蘇黎世藝術家團體組成達達流派,而「達達」一名,是成員以開信刀隨意在字典中一劃,以近乎絕對偶然的方式選出的名字。這個命名行動,大概稱得上是達達主義第一個藝術行動——這個命名方式,本質上是反命名、反理性、去中心的舉措。「Dada」一詞在法文中意為「木馬」,在斯拉夫語系中意為「附和」;但由於達達主義以偶然隨機的方式,選擇以此為藝術流派的命名,「Dada」一詞原本的意義完全被抽空了,但是它又未有在藝術運動中代表任何的意義或思想指標,由是者,無論是「Dada」一詞還是達達主義流派,都變成由開信刀主宰的機率遊戲,擊倒布爾喬亞藝術所指向的嚴肅性。
說到蘇黎世的達達主義,不得不提伏爾泰酒吧(Cabaret Voltaire),是為達達主義的發源地。當時的達達主義主要是一場文學運動,在去中心、去理性的理念下,舉辦不同的文學沙龍,包括配合舞台元素,背誦一些無意義的詩歌等。
在伏爾泰酒吧中,達達主義骨幹成員 Hugo Ball 正在唸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達達主義擴展至德國的柏林、科隆與漢諾威。柏林的達達主義帶著強烈的政治意向,其中與共產主義最為親近。豪斯曼(Raoul Hausmann)、侯赫(Hannah Höch)與哈特飛(John Heartfield)的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e),以卡通化繪畫諷刺社會時弊的格羅茲(George Grosz),他們的創作與表現方式,即便在現代看來依然前衛,對後來的攝影與繪畫發展影響深遠。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他們在柏林奧托・布查德博士(Dr. Otto Burchard)的畫廊中發起了第一屆國際達達博覽(Erste Internationale Dada-Messe)。在展覽廳的天花板,他們吊起了一枚被稱為普魯士天使(Prussian Angel)模型——一個身穿德國軍服、以巨大的豬頭吸引眾人目光的雕塑。這次活動將達達主義與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之間的關係更為清晰地表露出來——在會場的一張海報上,達達主義者寫道「藝術已死。塔特林的機械藝術永垂不朽」,其中提到的塔特林(Vladimir Tatlin),正是俄國構成主義的代表人物。
科隆的達達主義者中,以恩斯特(Max Ernst)的創作最為突出。他是第一個將佛洛伊德關於夢的理論、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應用到藝術創作的畫家,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充斥著大量意義不明、無法解讀的形象與肢體動作,營造出一種高度精神化、夢幻化的弔詭畫面。後來的超現實主義者從恩斯特中得到靈感,他同時亦是超現實主義者的領軍人物之一。
至於紐約的達達主義者,與蘇黎世的虛無主義傾向或德國的共產主義完全不同,它的代表人物——杜象(Marcel Duchamp)與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在極端個人無政府主義中覓得創作的意旨,形成反布爾喬亞的藝術態度。紐約達達主義迷戀於機械與量產型的物品,大量使用現成物(ready-mades)的器物進入創作,以此對抗被他們指為「正在邁向自我毀滅的『老歐洲』(old Europe)藝術」。杜象的《噴泉》——一個他從連鎖店中購買的陶瓷小便斗,可說是紐約達達主義最為著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