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直擊︱台灣「搶藥潮」源於大陸防疫鬆綁?還是政客信口開河?
中國大陸近期防疫政策鬆綁,各地疫情升温,藥品搶購潮成為台灣關注的話題之一。與此同時,12月13日傳出大陸「搶藥潮」延燒到台灣的傳聞,也有兩周後台灣恐將缺藥的說法。目前現況和事實如何,《香港01》記者實際探訪,發現與傳聞有出入。帶讀者一探究竟。
台灣出現「搶藥潮」之說,源於12月13日台媒報道,指有社區藥局表示,當前(12)日香港傳出缺藥事件後,自己經營的藥局陸續有人來買退燒藥、止痛藥、感冒藥等,「一進來就要買五盒寄大陸」,藥師只好祭出控管,「以免一上架就被搜刮一空」;還說有台灣民眾領用快篩(快速抗原測試)後,就提到要寄去大陸。此後,相關現象遂成為台灣傳媒重點報道的議題。
庫存無虞 何來搶藥?
不過,13日《香港01》記者走訪台北市與新北市基層藥局,受訪藥師都表示未有搶藥的情況,甚至不約而同告知藥局過往每天都很忙碌,但「最近每一家藥局都說生意不好」。《香港01》記者也聯繫台灣大型藥廠業務,據其反映,無論台北或高雄亦無耳聞出現「搶藥潮」。
當「搶藥」新聞在台灣發酵若干日後,《香港01》記者接到前述訪問的藥廠業務訊息,指開始有民眾較為大量購買大廠牌止痛退燒藥。新北市中和區日發藥局藥師林鈺儒告訴記者,近日比較有人買,「還不至於說被掃,而且感冒藥庫存無虞」,「只有特定廠牌可能有缺,因為廠商出於明年業績考量而控制出貨,其他牌子都沒有缺。」
至於何以買止痛退燒藥人數增加?藥師和藥廠業務都認為,是民眾看到新聞報道後產生可能「缺藥」的預期心理,擔心今(2022)年4月台灣疫情反彈後的「搶藥潮」再現。
還有一位台灣資深藥廠業務告訴記者,目前全世界製藥原料多數來自中國大陸,站在藥廠的立場來看所謂的「大陸搶藥潮燒至台灣」說法,「越想越好笑,如果中國來(台灣)掃藥,不是應該高興得增加產量才對嗎?現在又不是缺原料,這兩天產量也已經打開。」他認為,近日台灣湧現的「搶藥」、「缺藥」之說,更像是政治人物對內的「認知作戰」,「製造出會缺藥的預期,把它說成被大陸搶購,政治人物個個都是鬥爭高手。」
內需導向 才是關鍵
事實上,今年4月台灣本土確診激增千例,加速官方推動「輕症在家」計劃,台北市長柯文哲當時曾在記者會上表示,大部分輕症吃止痛退燒藥即可解決,旋即造成搶購潮,許多民眾搶買常備藥品。
6月台灣官方「動而不宣」走向放開政策,同樣經歷醫療資源和社會民心的「陣痛期」,12月16日台媒《聯合報》刊出評論《陸鬆綁進入陣痛期 台灣是過來人 何必冷嘲熱諷》一文,確實點出當前台灣社會集體心理的盲點。
台灣藥界於今傳出的「缺藥危機」聲音,除了新聞帶來的預期效應之外,也與現下台灣疫情升温有關。12月15日台灣新增本土確診1萬5,316例,已連續八天呈上升趨勢。再加上近期濕冷多雨、天氣多變,感冒人數亦將增加。此外,台灣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目前台灣基層藥局的咳嗽藥、退燒藥、腸胃藥等常備藥品,購買量也有增加,「但初步判斷,是因為台灣國門開放後,國人開始出國旅遊,擔心國外醫療費用龐大,紛紛前來購買。」而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盤點內部退燒藥庫存,至少還可用10.6個月。
換句話說,台灣購買常備藥品人數雖增多,但還未至「搶藥」、「缺藥」的程度,且背後原因多與「內需」相關。
政治操作 轉移焦點
另一個值得釐清的問題是,此番現象何以在大眾視野中,被指向或影射乃受到「大陸搶藥潮」之牽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知道由於農曆春節將屆,在大陸長居的台灣人返鄉需求大增,因此受疫情影響至今已停擺將近三年的「小三通」,近日有越來越高的呼聲要求儘速復航。金門縣立委陳玉珍更於12月12日前往廈門,商談小三通恢復事宜,據其轉述,大陸方面相當支持小三通儘快復航,她強調現在問題是卡在台灣方面,操之於閣揆蘇貞昌。
面對要求小三通復航的聲浪,台行政院長蘇貞昌如此回應:「中國的疫情不公開透明,從中國人搶各種藥品,可以知道有什麼狀況發生」。他還說,「中國政府突然蓋牌了,從其人民在排隊、發燒、檢測、治療及到處在搶藥品,我們覺得事情不太妙,所以更加警惕。」
可是,目前台灣官方對大陸人士赴台仍有嚴格限制,未開放陸客入境,且入境仍有總額管制。如同陳玉珍所言,「現在要走小三通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我們台澎金馬的子民,我們自己家人如果在外面受了風寒,難道我們不讓家人回家治療嗎?」由此可見,蘇貞昌稱小三通恐導致大陸人士赴台「搶藥」的說法並不成立。
為了替蘇貞昌說法緩頰,台衛福部長薛瑞元於12月13日又端出另一套理由,宣稱「不一定需要等到小三通重啟,中國大陸人士、台商回來才會增加藥物的需求,現在也有可能搜刮藥物,寄過去中國大陸。」此話一出,台灣藥品可能被大陸「搜刮」的想像和擔憂,從而迅速在台灣傳媒和輿論場上不脛而走。
台灣政客「搜刮藥物」一說,與日前指稱鳳梨酥業者被大陸「竊取配方」的輿情操作,在背後都能看到異曲同工之妙。前者轉移了呼籲小三通復航的焦點,而後者則轉移了向大陸海關總署註冊食品進口不力的質疑,利用台灣社會恐中、反中的普遍心理,將政府責任轉嫁和外部化到中國大陸身上。而人民生計、返鄉之真實需求,也被政客信口開河般的政治操作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