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寄生族》團隊加持 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重回80年代台北

撰文:袁愷勳
出版:更新:

台灣公視2021年新春檔《天橋上的魔術師》斥資2億元新台幣,請來曾為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上流》韓國特效團隊,打造1980年代盛極一時的台北市西門中華商場,呈現台灣在邁入劇烈變化的1990年代前濃厚的人情義理。

《天橋上的魔術師》媒體聯訪(袁愷勛攝)

《天橋上的魔術師》總導演楊雅喆曾執導抱回金馬獎多項大獎的《血觀音》,團隊有金馬獎最佳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克勤、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音效杜篤之、金曲獎最佳製作人黃韻玲;演員集合三金得主,包括首次參演台劇的《翠絲》香港演員袁富華、《回家路上》演員莊凱勛、《青苔》演員盧以恩、《滅火器》主唱楊大正等等,可說是台灣戲劇圈的明星隊。

楊雅喆受訪表示,韓國團隊做事很仔細,甚至要求「片場要有真的斑馬」讓他們做動畫捕捉,由於斑馬不能馴服而遭否決後,繼續要求說「至少要有斑馬皮毛」,雙方就這樣來來回回拉鋸。另一方面韓國團隊也很拼命,到台灣時,雖然現場有配給工作人員供他們指揮,但有時為了省下翻譯溝通的時間,即使貴為動畫總監的人物都會親自上去調整佈景,無論颳風下雨都一樣。

不過由於拍攝時恰逢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一度讓拍攝進度遭遇困難,因為每天片場進進出出的臨時演員近百名,而且每天不相同,演員也不能帶口罩演出;還因為疫情而找不到高中生以下的小孩當臨演,導致整段戲要重改;甚至有韓國工作人員回韓國就不能過來,必須重換一批人員等等,疫情打亂非常多安排。

+1

楊雅喆感歎,韓國團隊不僅態度很好,「經驗值」也和台灣的公司不一樣,美感很自然。楊雅喆舉例,韓國團隊不會問:「斑馬要怎麼動?鳥要怎麼飛?」而是會問「斑馬為什麼在這裡?對戲有什麼意義?」會從戲的角度出發來做特效。

但楊雅喆也說,韓國團隊「長幼有序」的階級制度讓他很不適應,不僅剛認識一定會問對方年紀來決定相處關係,而且因為楊雅喆是導演,身分比較高,韓國團隊一定會比較晚下班,甚至「目送」導演上下班。

另外,楊雅喆也為台灣團隊緩頰,認為台灣技術團隊很願意學習,只是缺乏大資金的挹注,無法得到學習機會。楊雅喆舉例,「天橋上的人都跳起舞來」在劇本上只是一句話,看多了好萊塢電影都覺得好像很簡單,但要配合技術的地方非常多,排練、燈光、特效等等要拖上幾個月,真的做過才會知道那些竅門。楊雅喆肯定這次的機會,讓台灣的各個技術部門有比較大的練習機會。

主演「魔術師」的莊凱勛表示,由於CG特效沒辦法現場直接調整,因此在拍攝前就有花非常多時間跟團隊溝通做出來會是甚麼樣子,甚至先拍了一隻短的樣片給演員們記住,在拍攝時心裡要調整成CG後製後的效果去演出。

許多年輕演員都表示進入片場就好像進入時光機,還要學習當時的口頭禪、流行的才藝、看當時的電影與節目等等,體會一段消失的時光。也有演員表示,當年的台北民情似乎比較温暖、有人情味,人與人之間講話比較直接,不像現在講話都比較客氣、比較「包裝」;不過也有演員表示,雖然流行的娛樂有差別、沒有數位裝置,但「都是台灣人」,內心的情感還是差不多的。

《天橋上的魔術師》除了請來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御用視覺特效團隊外,搭景也花了8,000萬元新台幣,單集製作費平均高達2,000萬元新台幣,是一般戲劇的數十倍以上。導演楊雅喆表示預算最後超支5,000萬元新台幣,除了公視外必須找其他大廠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