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國民黨與新世代的距離

撰文:楊騰凱
出版:更新:

舉凡中外,政黨的存在除了宣揚意識形態理念外,爭取選民支持、最終獲取執政權更是根本,如何極大化選民支持群體,可謂各政黨經營成敗,以及得否延續政黨生命的基礎。
綜觀台灣選民結構,在藍綠光譜、職業群體劃分外,世代之間囿於所處社會環境與價值觀差異,亦形成各政黨在不同世代偏好間,各有所獲的客觀情況。相對於長年經營青年選票有成的民進黨,如何擺脫年老形象,始終是國民黨的軟肋。

香港01台灣大選專頁

https://taiwan2020.hk01.com/

儘管2018年九合一選舉時的國民黨,憑著「韓流」一人救全黨,一度激活了年輕族群對於這個百年政黨的期待,但時隔不到的總統大選,青年選票的流失,卻又再次成了國民黨與韓國瑜的舊傷。縱然國民黨眾也三不五時地召開記者會,高喊要增加台灣青年的收入,無奈這個百年老黨似乎就是不對年輕人的胃。選民結構的僵固性也於此再次顯現:原來國民黨自馬英九執政末期就擺脫不了的老問題,並未因為一場地方選舉的大勝而煙消雲散。

台灣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第3場27日晚間在台視順利落幕,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右)會後接受媒體提問。(中央社)

對於此一現象,國民黨並非沒有檢討,而從正面切入得到的答案卻是,國民黨整體選將「老面孔」太多,缺乏年輕一輩的國民黨人投身選舉、反映年輕人的心聲,而此一問題有相當比例已成為黨內基層的「憂患共識」,就怕國民黨從此在新世代選民的心中絕跡。不難想見,不論2020年大選國民黨勝敗,一場以「世代」為名的黨內運動都將襲來,只不過是強度的差別罷了。

國民黨人才流動卡關

究竟國民黨為何與新世代選民越離越遠?面對這道命題,直接想到的第一個反思是,不論縣市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國民黨的選將均缺乏年輕世代代言新世代選民的心聲,自然難以獲得年輕人認同。前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楷曾以「世代交替,國民黨刻不容緩」為題投書媒體直指,2020年大選中,國民黨、民進黨經初選而獲得提名參選區域立委的選將中,平均年齡分別為63歲、51歲,中間有著12歲的差距,兩黨之間的一輪差距,國民黨給人老化、僵化的形象,是不爭的事實。

國民黨中常委李德維接受訪問時,也認為年輕一輩的想法,確實很難進入國民黨內有發聲力量的層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必要改變。」至於國民黨為何會出現「人才代謝」中斷的情形?李德維認為,國民黨喜好任用學者出任首長,而非延攬優秀民代入閣,是一大關鍵。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8日晚間前往桃園市八德區參加造勢活動,大批支持者到場力挺。(中央社)

李德維舉例,馬英九8年台北市長任內,未曾選用任何一名優秀的台北市議員進入北市府小內閣,後來馬英九當了8年總統,同樣未曾延攬優秀的立法委員進入內閣出任部會首長,頂多是前立委林益世落選後,曾轉任過行政院秘書長而已。當立委無法轉任政務官,議員就無法接班參選立委,年輕一輩更無法接棒參選議員,「人才流動完全卡住」。李德維指出,國民黨的立委基本上是自己選到不想選了,才把棒子交出去,例如原本台北市港湖區的立委蔡正元宣布不連任,方由時任台北市議員的李彥秀接棒。

李德維直言,過去馬英九、金溥聰在位時認為,國民黨應該走美式的柔性政黨風格,平常黨是沒有用處的,以為等選舉季到來,臨時找個好的候選人,幫他募一筆錢,自然就會當選。但誠實得講,這種方式也許在美國行的通,但在台灣完全不行,畢竟台灣是中華文化下的政治,政黨與地方之間、政治人物與群眾之間,彼此緊密結合的,平時沒有耕耘,選舉時才推出人馬,要當選難度頗高。李德維說,「在台灣推動柔性政黨,恕我直言,這是作夢。」

李德維表示,持平而論,馬英九也確實給過年輕人機會,包括現任台北市議員的徐巧芯、羅智強等,但相比民進黨的人才流動體系,國民黨給年輕人的機會終究太少了。

國民黨與新世代的視界相悖

然而,國民黨擺在台面上的問題,恐怕不只有人才失去流動活性,缺乏年輕選將為黨出征而已,當國民黨象徵的價值以及帶給選民的施政方向,仍是傳統守舊的那一面,這就恐怕不是加速人才代謝足夠解決。如同韓國瑜與副手搭檔張善政11月18日赴中選會登記參選那天,韓國瑜團隊喊出「庶民蔣經國、數位孫運璿」的口號,顯示自己欲以當年台灣經濟奇蹟的亮眼成績,重新喚回選民的注意力,儘管出發點含有拚經濟的正面意涵,卻同時突顯了國民黨總是往事只能回味,此舉更與年輕人看向未來的視界相悖。

馬英九被指當了8年總統未曾延攬優秀的立法委員進入內閣出任部會首長。(中央社)

是故,國民黨選將面孔的換血,某種程度上只是國民黨找回新世代選民的「術」,如何透過改革,使自己的路線、所倡導的議題,切實貼合於年輕世代的訴求,才是找回新世代選民的「道」,否則只是換湯不換藥

事實上,政黨路線的重建並不罕見。美國在1980年至1992年由共和黨連續拿下三次大選,英國則在1979年至1997年出現均由保守黨執政的情形,當時美國共和黨連續12年執政的態勢,最後是由柯林頓領軍民主黨(Bill Clinton)打破,至於英國方面則是由布萊爾(Tony Blair)率工黨重新入主唐寧街10號。民主黨、工黨雖分屬美英兩國,但在政治光譜上均屬於左傾政黨,柯林頓、布萊爾之所能夠各自突圍,除了自身候選人因素外,兩人改造民主黨、工黨的體質,接納部分右派價值觀,由左傾改為中間路線,或稱為「第三條路」,將兩黨蛻變成為「新民主黨」、「新工黨」,更被外界視為重獲選民青睞的主因。

持平而論,柯林頓與布萊爾改走「第三條路」的自我革新案例,不見得能完全套用於國民黨及台灣政經現況,但民主黨、工黨重尋政黨價值的過程,絕對值得國民黨借鏡。當前國民黨全黨除了韓陣營端出蔣經國,緊靠對歷史仍有印象的「大齡選民」外,甚至連黨中央訂出的競選主標語「重返執政,撥亂反正」八字箴言,也僅訴說著該黨一己的政治野心,而非如何帶給百姓更好的生活,更別說如何帶給年輕人更多的關懷。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右2)7日為黨籍新竹縣立委參選人站台。(中央社)

年輕人所側重的議題,無論是公平正義,或是增加收入,均鮮少見到國民黨掛在頭上向前衝。反觀民進黨在橫跨新北市、台北市的民權大橋,橋墩處的一處大樓外牆,掛上一幅蔡英文的競選看板,並寫著「有感減稅」四個大字,突顯蔡英文少數的正面政績,無疑緊扣著年輕選民朝九晚五為三餐奔波的心弦。此時的國民黨,卻對於替退休軍公教恢復政府原本的承諾更有興趣,一來一往,有比較就有傷害,兩黨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落差就這麼產生了。

當年韓國瑜以一句「又老又窮」中斷民進黨在高雄的二十年執政,如果說「老」、「窮」兩字是一黨走入政治棺木的充分條件,那麼國民黨在黨產被抄後,已然踏了一隻腳進去,倘若國民黨想從這具政治棺木抽身,不得不捫心自問,這個黨距離新世代究竟有多遠?

不可否認,「國民黨與新世代的距離」確實很遠,畢竟要說服處於舒適圈的大老們大力啟用黨內年輕人,使年輕一代對社會議題的呼求,能實質成為黨內血液的成份,並非易事。但這其實是國民黨的一念之間,啟用黨內年輕人外,國民黨也無妨與民進黨同拾對分配正義的關注,不讓關懷青年世代議題輕易成為民進黨沒申請卻穩拿的專利,透過這簡單卻深刻的第一步,「國民黨與新世代的距離」,其實也可以很近。

本文轉自《多维 TW》0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