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美國的兩岸焦慮 誰真正害怕失去台灣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台灣政壇紛紛擾擾,來自美國的關切也不曾間歇。特別是在2019年12月初,美國政學界與媒體界更是密集召開討論會或發表文章,關注的已不只是台灣藍綠誰能勝出,無不聚焦於兩岸未來走向。選舉勝負固然重要,但中美博弈下的兩岸何去何從,顯然才是隱藏在這場大選背後的關鍵問題。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2019年12月2日在華府一場研討會上發言,認為不可能看到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他呼籲美國必須研擬應對的計劃。

美國太平洋艦隊情報和信息行動主管法內爾(James Fanell)。(網絡圖片)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2019年12月3日刊出澳洲學者卡薩姆(Natasha Kassam)的評論文章,她認為北京對台政策反而把台灣人推得更遠,且加劇了台灣社會分裂,因而下了一個相當聳動的標題:「中國已經失去了台灣」。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來自美國的風向,在台灣受到更高的關注。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2019年12月4日舉辦第四屆「中國國力」(China Power)年度會議,與會學者就中美台議題進行辯論,其中前美國太平洋艦隊情報和信息行動主管法內爾(James Fanell)評估,若兩岸2030年左右、最遲2035年前還無法達成政治協議,北京將會攻打台灣,現場民調也有38%認同這個看法。

揆諸這一連串的訊息,其實體現出了美國精英階層的「兩岸焦慮」。美方透露出來的涵義,雖無法完全等同於白宮的真實想法,卻揭示了美方涉台人士普遍認為兩岸民心越拉越遠、認同疏離正在加大,從而斷定北京害怕失去台灣,因此有不小的可能對台動武。而這類的想法,恰恰也迎合了台灣官方,以及台灣主流社會對於兩岸的認知,並寄希望於美國的支持,鞏固了美台之間原有的結盟關係。

問題在於,這些基於現象的觀察,恐怕只看到了表象,既無法掌握兩岸關係的本質,也忽略了地緣格局的具體變化。首先,兩岸關係的走向,相當程度取決於中美關係的發展,在中美貿易協議談判出現曙光之際,再加上隨之而來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美不可能只傾向於全然的衝突,改善或突破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其次,對中共而言,在世界百年變局下,處理好與美國的關係,同時在當前國際權力格局中找到一個屬於自身的適切位置,與被放進民族復興進程裏的台灣問題得到解決,並非二元對立的取捨關係,而是以同一套邏輯在面對的。因此,前述所提美台線性思維下的兩岸焦慮,恐怕在解讀中共戰略規劃時是有所偏差(bias)的。

再者,更為關鍵的是,當下台灣因兩岸實力差距而對大陸產生的壓迫感,以及高度的拒斥心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並不等於台灣民眾心理認同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鐵板一塊。

事實上,美國斯坦福大學台灣民主與安全項目主任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2019年12月3日在一場演講上就指出,他發現台灣過往立場偏獨的傳統電台,開始出現了「親中」聲音,甚至播放大陸歌曲、直接與大陸電台主持人連線對話。台灣民間類似的微妙變化,雖然相對隱微,卻很值得注意,北京和華盛頓的力量並存於台灣,在台面下拉扯。更何況兩岸在歷史和現實產經結構上的內在鏈接,未來仍有可能發揮着牽引民意的作用。

總而言之,美國的兩岸焦慮,來自於其國家利益與佈局考慮。對台灣而言,更應該想清楚美國的定論是否下得過早,誰真正害怕失去台灣還很難說。唯一能確定的是,由北京所發動的「統一」議題,已經擺到了大家面前。

本文轉自《多維TW》050期(2020年01月刊)《美國的兩岸焦慮 誰真正害怕失去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