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青年.三】台灣空屋率奇高 囤房不罰囤油囤糧卻要罰?
台灣東區曾經是香港、日本以及韓國觀光客最喜歡逛街買衣服、飾品的鬧區,但近年許多店家忍受不了節節攀升的房價紛紛撤離東區,台灣金融界人士、前永豐銀行總經理在東區40年老店永福樓在今年2月初因與房東協調租金未果而熄燈,寫下《人間水蛭東區吸血惡房東》的新詩,「房租你在漲,天價你在收。店舖做到死,不夠讓你抽。賠錢歇業所有努力都泡湯,痛苦能向誰人說?…….問世間恥是何物?人間水蛭東區吸血惡房東」批評這樣的怪象。
而對於房東們不降價,台灣許多評論指出關鍵在於台灣房東「不缺錢」,許多房東手上都有超過5間以上的房產,不願降價的情況下,台灣就繼續陷入多空房但房價卻節節攀升的怪象。房子從居住的地方變成生財的工具,而掌握資源的少數人擁有大量資源的情況下,政府再不介入,剝奪的會不會是一世代人的未來?
撰稿:陳炯廷、何安
「囤油囤糧都要嚴厲予以刑責處分,台灣卻鼓勵囤房這怪現象」,台灣房地產學者、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日前在台灣立委黃國昌所舉辦的「囤房税」修法公聽會中,點出台灣房屋持有税偏低的問題,他並呼籲台灣中央政府負起責任,針對持有四戶以上的「囤房」屋主制定累進的差別税率,並認為這是解決台灣房市「高房價、高空屋率及高自有率」等「三高症」的良方解藥。
柯文哲日前在談論台北市居住政策時也提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其認同「囤房税」修法,也再度建議中央應依據民眾房屋持有的戶數多寡來調整税率,否則囤房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事實上,台灣不動產税制上並非沒有所謂的「囤房税」規範。2014年在高房價已成為民怨之首的社會氣氛下,台灣立法院通過加重「非自住房屋」税率立法,讓名下擁有四戶以上房產者,從原本的1.2%至2%的税率調整為1.5%至3.6%,希望藉由加重多屋族的持有成本來減少民間囤房炒作的誘因。
政商盤根錯節關係下 被「輕放」的囤屋税
問題就出自於當時「囤房税」方案,考量「社會壓力」並未讓台灣財政部統一訂定税率標準,按照房屋持有數來增加、調整差別税率,而是把權責交由21個地方政府各自去決定是否根據房子持有的多寡來調整税率高低。
儘管多屋族多繳税是合情合理,也是符合租税的公平性原則,但因為不少地方民意代表本身可能就是房產持有者的大戶,地產商又是選舉時重要的金主、樁腳,因此在金權政治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下,多數民意代表自然不會拿石頭砸自己腳或自絕財源厚碌。
所以即便有少數地方政府在抑制炒房、增進地方財源的考量下,實行了「囤房税」,針對房產大戶制定累進的差別税率,但改革最終仍是難敵多屋族和地產商的游說與反彈,使地方政府在實行囤房税後被迫下修或改以最低税率計算,由此也可見改革阻力有多大,以及地產商對於地方議會的超高度政治影響力。
例如2017年7月,台北市議會就在地產商的壓力下,調降建商自2014年起蓋好卻未售出的房屋持有税率至最低税率。2018年10月新北市議會也決定調降4戶以上房產者的最高税率,從2.4%調降至1.5%。 但當前全台僅有台北市、宜蘭縣、連江縣等三個地方政府,針對持有4戶以上房產的多屋族給予「差別待遇」税率,其他多數地方政府,不論屋主持有的非自住房屋有多少,多採取單一税制,以最低税率1.5%徵收,對「多殼」族十分寬容。
至於「囤房」的標準是否合理,事實上也有討論的空間。因為現階段「自住房屋」的標準為三戶,第四戶以上才會按照「非自住房屋」的税率課徵,受到1.5%至3.6%的税率規範。俗稱「狡兔有三窟」,但一個人是否需要有三間房子才能滿足自用的居住需求,卻是有待商榷。
也是因為台灣房屋持有成本偏低,才形成台灣中央研究院税賦改革報告所言的「有錢人拚命置產,而無殼蝸牛無力購屋的諷刺景象」,而有錢人囤房置產,寧可空著待高價而沽也不願出租或降價售出的現象,也導致資源的閒置和浪費以及租屋市場的難以健全。
囤房税是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試金石
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認為,「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他強調,要改善居住正義問題並非天方夜譚,但要不要做考驗的是執政者的決心。張金鶚認為,從囤房税所面臨的改革阻力,反過來證明它隱含的改革成效,「假如囤房税沒有抑制投機炒作和平抑房價的效果,那為何現在民間及在野黨立委倡議,要求修法由中央強制訂定差別税率時,建商以及民意代表會這麼緊張? 」例如此前,就有台灣有房地產業者提出,若改革通過會讓「台灣死掉」。
如今囤房税的改革提案就在台灣政府面前,考驗的不只是台灣政府對居住正義落實的決心,更是驗證「居住正義」這個社會價值在金錢政治的現實下,能否不淪為空洞的口號,真正落實人民安居生活願景的一顆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