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觀禮外賓銳減 兩岸「邦交戰」即將升級開打?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新上任的台灣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5月20日上午宣誓就職。就職典禮中的外國賓客吸引了注意,也提醒著人們賴清德政府面臨的不只是內政、兩岸關係的挑戰,還有外交上的困境。

據台灣府網站發布的消息,20日上午9點55分,各國訪賓依序向賴清德伉儷,以及蕭美琴握手致賀,賴蕭兩人對外賓特地遠道而來參加就職典禮表達感謝,台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及外長林佳龍在場陪同。

此前台灣外交部公布,參與就職典禮及相關活動的外賓共有51團,總共508人。蔡英文八年前就職時,有超過700名外賓參與。對比之下,出席賴清德就職典禮的外賓人數銳減。

這八年中,共有10國與台灣斷交,包括在賴清德勝選兩天後突然宣布與台灣斷交的太平洋島國瑙魯。目前,台灣的邦交國只剩下12個。

5月21日,賴清德會晤「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群島龔薩福伉儷訪問團」。(台灣總統府提供)

誰來參加就職典禮?

據台灣總統府網站,台灣邦交國與友好國家元首、特使及政要友人200人20日到府內向賴清德和蕭美琴致賀。

其中,邦交國賓客包括斯威士蘭國王及王妃、馬紹爾群島總統及夫婿、帕勞總統伉儷、巴拉圭總統、伯利茲總理、聖盧西亞總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群島總理伉儷、圖瓦魯總理伉儷、聖基茨和尼維斯副總理,以及危地馬拉外交部長,梵蒂岡教宗特使和海地駐台大使等。

5月21日,賴清德與斯威士蘭王國國王恩史瓦帝三世雙邊會晤暨見證簽署「台史聯合聲明」、「有關建立數字商務計劃瞭解備忘錄」及「台史中央銀行合作備忘錄」。(台灣總統府提供)

非邦交國中,美國、日本、英國、澳洲、歐洲議會等國家和組織派代表出席典禮。

美國派出兩名前高級官員、一名學者和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參加典禮。白宮官員稱,這個做法符合美國長期以來派遣代表團參加就職典禮的慣例。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則以個人身份出席。

日本派出35人代表團參加典禮,由「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率領,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遺孀安倍昭惠也在訪團名單中。

儘管有媒體稱此次日本派出的35人團規模史無前例,但2016年,日本政商界人士組織了252人團訪台參與蔡英文的就職典禮。

5月20日,台灣官方舉行「新任總統就職大會」。圖為賴清德(左前)、蔡英文(右前)、蕭美琴(中後)步入會場照片。(台灣總統府提供)

台灣外交部這次並未公布派代表參與活動的非邦交國數字,但從官方公布的賓客名單來看,約有十餘個非邦交國和一個國際組織派代表參與。而在2016年,有37個非邦交國代表參與。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台灣政府並未邀請外國元首、政要訪台,僅有外國駐台使節和代表受邀參加典禮,邦交國和其他友好國家政要透過預錄影片的方式致賀,當時有14個邦交國、24個友好國家和一個國際組織致賀。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此前對《聯合早報》表示,總統就職典禮的外賓減少,非常可能是北京針對賴清德直接施壓的結果,也說明了台灣不容樂觀的外部環境。

黃奎博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也指出,台灣被斷交,都是兩岸關係不佳的表徵;因為蔡英文在外交上不努力緩和兩岸關係,導致兩岸外交戰持續開打。

賴清德的外交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危地馬拉此次由外交部長馬丁內斯代表出席,該國總統阿雷瓦洛未親自參加。早前危地馬拉總統府就曾表示,總統阿雷瓦洛考慮拒絕出席台灣就職典禮。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本月17日對此表示,希望並相信危方會儘快作出順應國際大勢和歷史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選擇。台灣外交部則稱,這是中國大陸「試圖混淆國際視聽的行徑」。

去年3月,危地馬拉的鄰國洪都拉斯在向北京尋求近25億美元的援助後,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

而危地馬拉外長馬丁內斯今年2月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危地馬拉正考慮與中國大陸正式發展貿易關係,同時會繼續保持與台灣的關係。儘管危地馬拉後續表示,依然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一些分析認為,這個中美洲國家內部可能已經在檢討與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

洪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蔡英文發表錄影談話,強調「我們不會和中國進行無意義的金錢外交競逐」。(台灣總統府)

此外,台灣在南太平洋的邦交國圖瓦魯今年1月換屆,親台領導人在大選中失利,該國新政府在重申與台灣特殊的關係同時,也表示將重新審視各個選項,以強化和提升到一個更加牢固、長久和互惠的關係。這一表態也引發圖瓦魯外交可能轉向的猜測。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資深研究員藍若思(Elizabeth Freund Larus)教授接受BBC採訪時研判,中國大陸在賴清德上台後,將持續施壓台北。

藍若思認為,過去北京一直針對蔡英文的外交政策採取強硬手段,預計接下來會運用同等力度在賴清德政府的外交上,包括可能再透過挖角台灣的一兩個邦交國來向台灣人表明賴政府的外交對台灣不利。

「烽火外交」是陳水扁執政時期實行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國際社會「四處點火」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結果卻導致台灣的國際空間日益縮減,兩岸關係大幅倒退。(視覺中國)

台灣的國際空間

不過,儘管邦交國減少,台灣人卻對是否還需要邦交國產生了不同意見。

今年1月,瑙魯和台灣斷交後,有不少台灣網民稱,「慢走不送」。還有網民認為,與台灣交往的都是遙遠的窮國,沒有什麼用處;台灣民眾早就習慣了和美國、日本的非正式交往等。

台灣媒體《報導者》引述台灣中山大學副教授黎寶文說,邦交國數量是傳統指標,不符合當前趨勢。「這個指標的意義會越來越小,現在台灣跟國際社會的溝通基本上是非常暢通。」

但仍有一部分聲音認為,台灣不能失去邦交國。台灣TVBS新聞網今年1月的一篇評論稱,沒有邦交國的台灣,將失去國際話語權,「就是半個香港了」。

《中時新聞網》則評論稱,「美、日各國與台灣關係表面上交好,卻從不曾在聯合國、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為台灣提案,因為他們仍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評論稱,以去年5月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WHA)為例,就是由台灣當時12個具有WHO會員國身份的友邦,提案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A。如果沒有提案,「台灣別說想進去,連幫忙發聲的人都沒有」。

還有網民列舉更極端的情況稱,如果失去了中美洲的邦交國,台灣都找不到「過境訪美」的理由了。

2024年5月20日,新任台灣的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上午9時舉行,圖為蔡英文、賴清德與蕭美琴(左起)現身台府前向觀禮者致意。(中央社LIVE影音截圖)

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後,正在哈薩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的中共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回應說,任何人妄圖挑戰一個中國原則,都將以失敗告終。「他們每興風作浪一次,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共識就鞏固一分,對中方立場的理解支持就增進一分」。

王毅還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發展與世界各國關係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暗示北京會進一步縮限台灣的國際空間。

兩岸關係隨著賴清德正式就職而有了更多不確定性,北京除了對台灣的文攻武嚇,預計也會升級「邦交國戰」,能否保住目前剩下的12個邦交國,將是賴清德政府面臨的一項挑戰。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