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張家朗專訪|超越自我的承擔 這次是四個人一個故事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導讀】成長是一本回望才能讀懂的小說。
縱橫交錯的人事物,微妙地層層推演,在歡欣、失落、悸動、心痛間,時間已令你成為強大的人。
成長之第五回,寫在杭州亞運前,說的是一個很有份量的詞語:承擔。
01體育記者李思詠、楊宇翹、葉詩敏 台北直擊

張家朗的成長故事,進入第五回之前,不妨先重溫:
少年劍神張家朗:請忘記我是亞洲冠軍|成長之第一回(2016)
張家朗在沉靜的空間自省 那是人大了的勇氣|成長之第二回(2018)
張家朗的後奧運自白 這一年,是徹底地懷疑人生|成長之第三回(2021)
關於勝利哲學 張家朗的佛系 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境界|成長之第四回(2022)

訪問張家朗,再談個人獎牌與目標,似乎已沒太大意義,正如他在我們第四回對談中所說,「好像沒什麼可輸了,打劍更佛系」,爭勝心爆燈的他,雖然對落敗依然討厭無比,「每次落敗我都有餘震」,但從那集齊奧運、世錦賽、世界盃、世青、世大、亞運和亞錦賽獎牌的成績表,他領悟到,如今打劍還有壓力可言麼?劍來劍往,已經隨心所欲。

當然,這套「佛系勝利哲學」也非一蹴而就,尤其東京奧運前兩、三年,對勝負的執念,還有五味雜陳的經歷,張家朗每個深夜光看天花板,感到人生希望被自己磨蝕,彷彿只剩下猜忌與質疑。直到東京奧運史無前例延期,一場病毒寒冬反而令他鬆一口氣,每天打開劍擊館大門,重新感受劍擊的快樂與純粹,他才知道,由19歲第一次贏得亞洲冠軍開始,「要打出亞洲冠軍的實力」、「我拿過什麼什麼獎,所以現在這些比賽不能輸」,曾經以為「人大了」,原來只是年少時的惆悵惘然。

杭州亞運專頁 追蹤港隊 緊貼熱話(按此)

這一年的張家朗,冀盼團體賽更甚於個人賽。(楊宇翹攝)

如果每面獎牌都是一個印記,當中記載的不只是成就,更是成長。2023年7月30日,香港男子花劍隊在世界錦標賽打破歐美壟斷,首次奪得團體銅牌,從這面獎牌回想我跟張家朗在3月時候的一次對談,更覺得他在世錦賽銅牌戰看到小師弟梁千雨拚命衝前,搶得35:25那分,小眼睛裏都是驚喜和滿足,風格與性格迥異的四個劍手,真真正正變成一支香港隊。

今年7月的世錦賽,楊子加(左起)、張家朗、梁千雨、蔡俊彥勇奪銅牌,他們不只是「四個劍手」,更是「一支香港隊」。(FIE Facebook)

那場對談發生在4月巴黎奧運積分爭奪戰開始之前,教練Gregory Koenig(Greg)安排麾下到台北集訓,我們就在那邊碰面。說是集訓,其實以放鬆為主,亦跟當地劍會的青少年對練,畢竟劍擊是一項極其「燒腦」的運動,張家朗形容:「打劍的人很聰明,甚至蠱惑。比賽時我們內心既要有火,又要冷靜,短時間內不停做決定,萬一『又冷又熱』的心態失衡,不斷失分,真的無助到崩潰,腦袋一片空白,比賽未完已想走人。」

老掉牙的道理: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但Greg的前提是,休息必須有系統,而且全隊人要在一起,這是一次集體行動。

台北之旅,教練Gregory Koenig安排麾跟當地青少年對打,讓他們保持劍擊本身的純粹和快樂。(李思詠攝)

是次集訓同時為爭取奧運團體賽資格準備。奧運團體賽,我們在兩年前的東京第一次參加,然而當時社會沉醉於1金2銀3銅的歷史佳績,大概沒有誰會在意一席團體第7名,不過這個不太起眼的名次,默默改變了張家朗一些觀念。尤其在爭奪奧運資格路途上,港隊於亞洲要惡鬥中日韓,更要面對歐美勁旅,他形容當時對東京奧運的感覺是「望唔到」;但由奧運資格賽展開前的2019年世界盃聖彼得堡站,連挫「班霸」法國和意大利殺入決賽,最終僅負美國奪得亞軍,到2020年入場券終極戰力克韓國和法國,並以亞洲一哥身分晉級東京奧運,曾經覺得世界舞台遙不可及,原來只是小覷香港人的力量。

「我們贏過法國、意大利等奧運金牌和世界冠軍,可以站上頒獎台,我們向所有人證明自己的實力,更加令我覺得,既然我們有能力,為何不去『一齊』奮鬥?開心好多喎!」

當時我問他,劍擊是單對單較技,團體賽不就是每人輪流上場,下來拍拍隊友手掌說句加油?他說,以前對團體賽理解不夠深,只覺每人打好自己的5分就成,但在Greg和另一教練Maurizio執教港隊之後,他漸漸領略到,團隊的意義不在於每人做好自己想做的:「打團體要顧及許多事情,要了解隊友個性,跟大家聊天,知道怎樣鼓勵隊友、幫助隊友,說的是一種『連繫』,『一齊』去贏,這種喜悅是個人賽沒有的。」張家朗說這番話時不知道,四個月後的世界錦標賽,四個人真的「一齊」朝着同一目標,「一齊」將團體賽的九場5分變成一場45分,「一齊」再贏意大利,「一齊」再創歷史,「一齊」拿着銅牌,「一齊」歡笑,「一齊」落淚,「一齊」擁抱,「一齊」感動。

法國教練Gregory Koenig為港隊帶來化學作用。(楊宇翹攝)
Greg的「鼓勵式執教」改變了張家朗的思維,從「想做」到「需要做」,即使不擅長也願意嘗試。(李思詠攝)

若為成長找一個分水嶺,可說是2022年的25歲生日。當時張家朗說從24歲到25歲這一年變化極大,以為有什麼至理名言,原來只是孩子氣地說「25歲好老,『四捨五入』」,但到了今年,他又娓娓道出心底話:「最初單純地覺得25歲好老,但再慢慢細想,像(梁)千雨、(鄭)鐵男,他們才18、19歲,原來我在隊中真是老將!其實很感觸的,回想剛入隊時,自己眼中那班很厲害的劍手,正是我現在這個年紀,當時覺得他們『好大個』,然後換個角度想,我到了這個年紀,原來都要做個『大』。」

張家朗強調,所謂「大」,不是說要隊友恭恭敬敬,「不是說年紀大就叫『大』,是透過行為令隊友由衷互相尊重,大家啱玩都係一齊玩」,但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的確是團隊的一部分,甚至影響年輕隊友,譬如打得差也要盡量控制情緒,「發脾氣都要冷靜地發」;他亦明白要為未來的劍手貢獻更多,問他要做些什麼,內歛的他沒有具體說明,卻道:「能夠做的我都會做,希望年輕隊友少行一點冤枉路。」

張家朗一向喜歡小孩子,在台北的劍擊館被許多小劍手要求合照。(李思詠攝)
劍鞋上那句Don't Lose Your Way,一直引領張家朗前行。(李思詠攝)

由張家朗18歲開始書寫他的成長。那些年的南京集訓,我倆談到如何應對別人的目光;21歲的他捧住一包話梅,邊吃邊探究自省內心要有多大勇氣;24歲拿着奧運金牌回來那次,在影樓呷着無糖珍珠奶茶,他細細回顧徹底懷疑人生的一整年,終究提煉成「Don’t Lose Your Way」的信念,抱緊初心繼續前行。

張家朗在今次訪問中提到,打團體賽是一種個人賽沒有的喜悅,對其「人設」而言其實甚為突破,他自小的害羞內歛是整個訪問可以只用「嗯」來回答問題,如今卻放膽在團隊裏打破隔閡,現在的男子花劍隊,個人成績或許有高低之分,但更重要是一份共同信念連繫彼此:成功,不是一個人不斷複製,是你和我一起堅持。

兩個教練Greg和Maurizio的「鼓勵式執教」,固然啟迪了運動員,但也要他們願意放下自我,打開耳朵和心房,從「想做」學會「需要做」,才能折射人生另一種視角。26歲的張家朗如今擁有「相信」的力量,信自己,信你,你信我信你。這次我倆聊的不再是內在價值的構成,而是個人力量的奉獻,「我都唔知喎,成長同學習囉,人大咗就要做」,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承擔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杭州亞運會2023|香港隊運動員全名單 張家朗何詩蓓領銜衝擊獎牌

杭州亞運會2023賽程+有線HOY TV免費直播 香港隊比賽日期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