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題.球員權益4|球員工會的優與劣 成立必先克服兩大難關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足球少有為投資者帶來收益,令球員難有議價權,「老細足球」自然成為香港球圈根深蒂固的問題。球員面對不平事也往往噤聲,只能寄望遇上良心班主,否則權益難受保障。
過去不時有人提及要建立球員工會,增加球員的議價能力,卻一直只聞樓梯響。這一集,我們收集了正反雙方的意見,也借用外地經驗,探討其可行性。
攝影:黃寶瑩、黃舒慧

現今足總決策組織——如董事局、港超會議中基本上沒有球員代表,話語權大多落在球會管理層、老闆等資方代表身上。以近期推行「超級外援」為例,此舉或減低本地球員上陣機會,惟作為持分者,華將的聲音卻難以完全在討論過程中反映。

港足專題.球員權益1|港超簽約講個信字 本地球員欠缺自保意識

【港足專題.球員權益2】拆解球員合約 對欠薪散班保障足夠嗎?

港足專題.球員權益3|外援申訴獲勝卻追不回欠薪 揭示機制漏洞

負責最終決策的足總董事會並無球員代表,即使是諮詢機構的港超會議,也多由球會老闆、管理層或教練出席。(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足總聲稱要平衡意見,近年改革董事會,除引進獨立董事,也加入曾效力南華及愉園、執教太陽飛馬的陳志康。總幹事袁文川雖強調國際足協沒有關上「球員加入決策組織」的大門,卻承認足總奉行會員制,球會自然擁有最大權力,「球員或只能透過間接或非官方渠道發聲,其實他們找我也可以。不過,今年初舉辦新五年計劃公眾諮詢會,球員又有沒有出席、表達意見呢?」

足總今年1月曾舉辦《對談港足─展望2025策略計劃》公眾諮詢會,惟出席的大部份為球迷。(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其實,球圈若無法提供健康的生存環境,有潛質者亦不能全程投入職業足球;足總不時提倡要提升本地聯賽水平,或可從另一角度着手,先讓球員對本地波多一份尊重。有出道超過10年的華將認為,並非球員全職踢港超就是「職業足球」,而是應由環境、配套及制度等多方面做起,令整行變得專業,「有球員工會、經理人等制度的話,球員都會更加自豪。」

香港足總為保障球員,2017年起訂立標準球員合約,按圖即睇重點內容:

足總提倡球員工會多年仍未成事

足總早在2015年提出《力爭上游——萬眾一心》的五年發展計劃時,建議成立獨立職業球員工會;至2017年南華自降後,時任行政總裁薛基輔又指正計劃成立球員福利協會,惟兩者至今尚未成事。袁文川被問及時表示「不知從何說起」,「可能事情解決後,大家就沒有繼續做,推動力不足夠。」

至於去年當選董事的陳志康,當時曾揚言希望在任內促成球員工會,並在一季內商討工會架構。一年過去,看似暫無起色,他表示改變非一朝一夕,加上期間出現審計報告、疫情等問題,這一年仍集中於遊說,並研究自己跟足總的角色。

他透露最快在明年農歷新年前,舉辦一個讓所有球圈持分者參與、類似於同樂日的活動,創造交流平台,「能否成立工會將是後續,活動或可有助大家構思,但因疫情關係,暫未能落實,無法透露更多細節。」

陳志康一年前當選足總董事時曾指希望促成球員工會,但至今暫無重大進展。(黃舒慧攝)

球會球員各持已見

球員工會或協會的成立,是否就能解決目前困境?

有支持的香港球員表示,待工會成立之後,便能派出官方代表出席足總會議,「有時連球會也未必知道球員的想法,若球會想球員好,此舉對他們都有幫助;足總也能更全面地思考。」這名曾效力富力的球員因前東家退賽而變苦主,他相信工會有助球員「善後」,「有前人經驗,球員大概懂得更有系統、有效率地應對。工會也可設立基金讓球員應急,及為球員尋求專業的法律意見。」

理文會長李文恩不贊成設立球員工會,他認為其壞處比好處多。(黃寶瑩攝)

球會雖同意要平衡各方聲音,但東方體育會副主席游永強認為,球會的意見更應被重視,「這門生意很難馬上有回報,球會仍願意真金白銀搞波絕不容易。我們讓球員有較好待遇及出路,若仍要備受批評,還怎說服更多投資者入局?」

理文會長李文恩也認同足總需廣納球員意見,但卻反對工會的誕生;他坦言「工會」二字對投資者而言「唔太舒服」,加上擔心工會或帶來權鬥等是非,令老闆卻步。

他進一步講述自己的看法:「工會會令老闆變得弱勢,效果也未必是想像中這樣好。以往NBA或NHL(北美冰球聯盟)都試過因工會跟球會協商不成而停擺,球員無糧出、運動發展滯後,最終受損的也是球員。我認為工會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若能避免問題出現,就沒有這樣的需要了。」

延伸閱讀:NBA停擺歷史回顧 多因勞資糾紛曾令高比拜仁險投CBA

NBA對上一次因勞資糾紛停擺在2011年,當年勞方代表為NBPA主席費沙(Derek Fisher,中),他為球員與聯盟斡旋勞資協議。(Getty Images)

華將難團結 憂工會欠代表性

陳志康承認,設立工會的最大障礙來自球會,他認為必須消除此舉等同球員「搞對立」的想法,否則球會或限制球員加入工會或以代表身份出席活動。

而球員工會在港之所以一直停留在醞釀階段,他指出球員的取態也是原因,「球員會擔心、很介意站出來帶頭去做。希望他們明白自己只是爭取應有的權益,目的是令球圈更好。」

第一集我們已發現球員洽談合約時因擔心被「秋後算帳」而鮮有提出意見,但「團結就是力量」,設立工會最大目的,便是增強球員的議價能力。陳志康也深信球圈需要中間人,他舉例稱:「球員要求加薪但不滿幅度,或者球會希望借走球員;若雙方直接對話會很尷尬,或會影響關係;中間人便可作緩衝。」陳志康指在缺乏經理人制度的香港,工會代表似乎是合適的中間人。

可是有在球圈打滾超過15年的華將指出,球員普遍甚少接觸此話題,也不太關心,「現時踢波搵到錢,只是保障不太完善罷了,感覺沒有很大誘因,或有導火線令球員站出來。」

他又認為屬既有利益者的高薪一族未必肯表態,若由低薪或欠地位的人士擔任代表,認受性定必被質疑,「當香港連最簡單的場地、資源、配套都未有,現在是否推動工會的最合適時機?」另一名曾入選港隊的球員就補充,本地兵「自己顧自己」,彼此關係較外援之間疏離;並認為華將間缺乏領導人物,故難成立互助組織。

哪位香港球員具代表性、又可以領導工會?過去有人曾提起前港足隊長陳偉豪的名字。(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重溫港足經典人物、「香港隊長」陳偉豪的生涯經典時刻:

+8

海外工會全方位保障球員

其實海外不少地方都設有球員工會,除了最基本的支援,也可在其他方面提供保障。

國際職業足球員工會聯會(FIFPro)早被國際足協視為代表職業球員權益的機構,目前全球共有63個國家屬其會員,包括澳洲、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及印尼等亞太國家。它協助球員應對球會破產、假經紀等情況,同時給予醫療、健康及心理等支援。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該組織為球員如何在隔離下維持訓練及身體質素提供指南,更為各地球員面對的困境及不公而發聲。

值得一提,FIFPro也會跟歐洲大學協辦網上體育管理學士課程,並設獎學金,助球員做好生涯規劃。冠忠南區主帥列文正是該課程的應屆畢業生,這位早年效力英超富咸的守衛,同時是英格蘭職業球員工會(EPFA)會員。

他透露英國球員甫簽下職業合同,即自動成為工會會員,且會籍終身制,每年僅需付低價會費(150英鎊、約1572港元)。「工會可幫你報讀教練牌照課程、讀畢後會退還一半費用;球員可享退休金保障,總之不論是財政、法律、合約、醫療等問題,他們都有專人給予輔導及意見。感覺有個很強大的後盾,令球員可以專心踢波。」

延伸閱讀:列文接受FIFPro官方訪問,大談透過網上課程完成學位的經歷

冠忠南區主帥兼球員列文曾在英超打滾,現仍是英格蘭球員工會會員,他以外國的例子細說球員工會可如何保障球員。(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列文:工會可提高港超聲譽

列文深信若富力的情況發生在英國,工會肯定會介入、並為球員爭取應有權益,有助化解雙方糾紛之餘,也能避免球員向球會提出失實指控。他認為成立工會在香港「十分重要」,對球員及球會都有利,「這有助提高港超聯的聲譽,有助吸引更高水平的外援來港落班;本地球員有所保障,也會踢得更認真,長遠改善聯賽及香港足球的水準。」列文亦認為工會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球員退役後可加入,繼續為球圈及下一代出力。」

有本地球員透露,早聽聞有外援對香港不設球員工會而感到奇怪,他在對方口中認識海外工會的運作,直言感覺「窩心」、「幾正」,希望香港設立有關組織,並成為FIFPro會員,「可能有機會跟外國工會聯繫,協助球員出外試腳;也可爭取更多贊助及福利,助球員進一步提升場內場外的表現。」

列文相信成立工會有助提高港超聲譽、吸引高水平球員加盟,並增加退役球員的就業機會。(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參考馬來西亞例子 彷英格蘭模式

若然香港要設立球員工會,應該從何做起?

列文分享他在馬來西亞落班時的經驗,指當地在2014年嘗試籌備工會時,透過向所有球員發放問卷收集意見,「他們會問你曾遇到甚麼困難、認為工會能否幫助、支持或反對的原因等等;之後就找來一些較有名氣及認受性的前球員去宣傳、遊說不同的球會及球員,再向政府及其他團體申請資助及幫忙。」

列文又透露,馬來西亞職業球員工會在成立初期正是以EPFA為顧問,參考其運作模式。「在英格蘭,每間球會都會有一名代表,他會負責該隊的所有事,例如收集意見、出席周年大會、傳遞最新資訊等。」他直言本地足球環境比馬國好,相信香港亦能借用同一方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工會。

即使是鄰近的馬來西亞也在6年前成立了球員工會,最前身穿黑色西裝者為現任主席、效力馬超八打靈再也城(Petaling Jaya City FC)的Safee Sali,他正跟馬來西亞足協會長YH Dato Haji Hamidin(右一)商討當地足球發展及球員事宜。(PFA Malaysia Facebook)

本地波價值低 球員絕望:難以改變困局

要扭轉本地球圈由老闆主導的局面,球員工會無可否認是潛在方案,然而香港未必可能複製外國的成功。

有見盡球圈百態的球員更為此感到絕望,皆因香港球員價值未及外國,「拉舒福特可以為英國貧窮兒童發聲,是因為他有能力有價值,他除了曼聯仍可以選擇很多球會;但香港球員發聲,有多少老闆會欣賞?除非你年輕、有家底、不志在踢波,否則你只能向現實低頭。」

這位華將語重心長地指,多年來老細足球問題眾所周知,即使再揭露更多內幕也難以改變甚麼,更勸筆者不如勿讓報導出街,直言本地波「悲哀」、「冇希望」。

延伸閱讀:

【足球熱話】拉舒福特為基層成功爭取食物券 熱心公益獲授勳

拉舒福特為貧窮兒童行善獲肯定 獲曼徹斯特大學頒榮譽學位

曼聯球星拉舒福特不時就社會問題發聲,但本地球員指全因對方「有價值」,情況難跟香港作對比。(Getty Images)

筆者當然絕不認同,任何事也有它的意義,透過報導令大眾關注及反思香港足球弊端正是記者之責。球員也絕不應坐以待斃,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價值」是應該由自己一手創立,試想想,只要愈來愈多港將具備外流能力,自然可以擁有更多話語權。

當然,這目標難以在短期內達成,但當最近看到鄰近的台灣都成立了「臺灣女子足球員工會」,香港球員又能否為自己爭一口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