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戰五周年.李燚堃】原來港足有得做 做到喊也撐自己人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五年前的港中大戰掀起了一股風靡全港的足球熱潮,香港球圈表面上看似未曾因此而獲益,但其實種子早已埋下在眾人心裡,默默發芽。
李燚堃(Jo),前香港足球總會市場推廣經理,當年為應對「海報事件」跟各種宣傳工作,曾經字面意義上的「做到喊」。
他認為港中大戰扭轉了本地球圈生態,球迷開始深入認識港隊、不論輸贏都支持,球員也獲得應有的尊重。
攝影:李澤彤
(《港中大戰五周年》系列由記者訪問後,以受訪者第一身角度撰文)

如果沒有2015年11月17日那場「港中大戰」,香港人或者只是香港隊的勝利球迷。

【港中大戰五周年.序】是一瞬即逝的熱潮 還是希望的種子?

【港中大戰五周年.陳俊樂】上陣一分鐘也是經歷 築起成長的階梯

【港中大戰五周年.基藍馬】拿下人生最好聘約 家人為我自豪

【港中大戰五周年.Henry】曾看不起本地波 卻變成最狂熱那個

【港中大戰五周年.張健峰】一席話感悟未來 願港足不再雖敗猶榮

2012年4月入職足總,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宣傳兩場港隊主場比賽。坦白說,當時本地足球就只有「足球」本身,比賽要「好睇」才多人入場,但對越南、新加坡都是友誼賽,對手又不算強,根本無從入手。

Facebook、網站上,一句又一句「希望更多球迷入場」、「記得一齊入場為港隊打氣」、「球迷嘅支持對港隊好重要」……沒有靈魂也感動不了人,講得多,自己都悶。

這段期間還辦過東亞足球錦標賽外圍賽,亞洲盃外圍賽,這些賽事算是比較能夠「吸客」,但入場人數飄忽,距離全場爆滿還差得遠,偶然也會想,要怎樣才能留住球迷的心呢?

2015年世界盃外圍賽,足足4場主場比賽。那時我在想,今次是個好機會,是否還可多做點甚麼?

「#撐自己人」這個標籤,是希望香港人可以支持香港球員而非外國球星,由2015年沿用至今。(李澤彤攝)

當時Digital Marketing興起,一句口號或一個標籤,足以令任何話題變成熱話。沒錯,香港隊應該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標籤,試過用「#心跳加速」,但反應不算理想,也許是打不進別人心裏吧。

想起2014年足總百周年紀念賽、阿根廷國家隊在大球場鬥港隊。兩萬多名現場球迷,有多少個是穿上紅色衫為港隊打氣?大多都是穿上白色或藍色(阿根廷主色)衫,又準備了燈牌甚至手寫標語,都只為吸引美斯目光。港隊球員都做了陪襯,但明明我們才是主角啊。

記得在傳媒工作室時有外國記者問我:「為何支持阿根廷的人比香港更多?」

我啞了。

真的不應如此吧,若香港人也不撐香港隊,誰會撐?世界盃外圍賽的「#撐自己人」就是這樣誕生的。

重溫5年前那一個全港團結一致的晚上,細味港中大戰帶來的激動:(按圖放大)

+36

說到港中大戰,當然少不了「海報事件」。

6月8日下午,距離港隊第一場主場比賽(對不丹)只剩3日,我在公司忙着跟同事開會、處理文件,手機突然瘋了地震完又震,只見螢幕上出現一張相片——紅底配上淺黃色簡體字,心裏也有了底。再看清楚:「不要輕視任何對手,這支球隊的人,有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得防着點。」

吓,這真的是官方發布的嗎?會不會是網民改圖、或二次創作罷了?

同事立即上網查證,總算核實了真偽。其實抽籤結果出爐時,早料到會有爭議,但當時認為這也沒有壞處吧,始終有話題才有人留意,誰料卻發生這種事。那一刻真的十分十分緊張,一來不知要如何應對,難免牽涉政治、也沒有人能預計反應,另一方面又要「度橋」,怎樣回應才好?

做這一行,深知網上熱話很講時機,沒有時間想太多,翌日找同事換了張圖,改了幾句字,就完成了二次創作。「唔好比(畀)人睇死」,也是我的心聲。

「反擊」海報出街,我們在電腦前等,看着足總專頁的Like數不斷上升,1,000、5,000再到15,000!很久沒這麼好反應了!網民留言也一致讚好,「足總終於做次好戲」、「足總靚抽」、「主場入場撐港隊!」、「因為呢個post,所以like左(咗)呢個page」,有點意外,也有點感動。

以往跟別人說自己做足總marketing,得到的反應是:「吓有人做㗎咩」、「好似好流咁」,但自此有人會說:「喂做得幾好喎,我都有留意」,「原來你有份㗎」 ,努力終於有人看見了!

2015年世界盃外圍賽是阿Jo(左)入職足總後的最大挑戰,幸有一眾同事陪伴,才能克服各種難關。(受訪者提供)

雖然海報事件是炒熱了氣氛,但港中大戰背後,還有許多人默默付出,只是大家看不見。

還記得我說要留住球迷的心嗎?那時我與同事終於想出一個方法——讓球迷擁有「香港隊」。原來,閒時穿着港隊紀念Tee、拿出一隻有港隊Logo的杯,雖是小事,卻會令大家對港隊多了份認同,多了股歸屬感。

短短兩至三個月內,我們推出不同類型的精品,為此四出尋找本地插畫家設計、又聯絡其他項目的運動員Crossover,打電話打到手軟,每件衫,每個鎖匙扣都是心血。

有些事情也不易拿捏。當時全香港都關注港隊,是支持、也有壓力,教練當然想球員專注訓練、球員也會疲倦,但我們也很想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球員、了解球員的內心,還是要求球員出席活動、接受傳媒訪問。有時也不免要看教練臉色,同時又要平衡球迷和傳媒的需求,如何拿捏,只能說是門藝術。

那時還與西裝品牌合作舉行簽名會,活動之前,當時的行政總裁(薛基輔)曾勸我:「如果爆晒廠(太累)就唔好做喇」,但,我真的想到很多點子,為了香港隊,硬着頭皮,盡做吧!

《香港好波》專訪球員、教練、球迷與足球行政人員等13名球圈中人,以不同角度紀錄本地足球,並在港中大戰首賣。阿Jo幫忙協調訪問之餘,更親筆撰序。(李澤彤攝)

其實連我在內,足總市場推廣部只得3人,最後當然「自食其果」,哈哈!

最繁忙的一天聽了百多個電話,回覆了無數跟工作有關的訊息,基本上連睡覺也在想公事:普通如售票,應該網上或現場賣?如何照顧不懂使用電腦的一群?抑或要有香港身份證才可認購?真的想到天光也未想完,又要起身上班。

面對林林總總的難題,站在漩渦中心,終於崩潰了,還不止一次。我不清楚為甚麼會哭,但眼淚就是自己流下來。

記得11月16日,比賽前一天的官方記者會,我從沒看過旺角場那個狹小的傳媒工作室可以塞滿人,大概沒有50都有40人吧。前排來自香港、中國的記者坐得密密麻麻,後排的攝影機彷彿築成一道黑色的牆,我們甚至在房外擺了部電視,讓未能入內的記者睇直播,可想而知,場面有多瘋狂,港隊終於、終於得到全香港人的關注了!

經歷港中大戰,阿Jo認為香港人不再是港隊的勝利球迷,不論輸贏都照撐。(李澤彤攝)

試想想,2009年東亞運若不是港隊殺入決賽,會否有這麼多球迷入場?那時又有沒有像現在一樣,差不多全部人穿起紅衫、一起拍手叫口號打氣?相信大家都是「欣賞」球賽而已。

以前還有球員說過,愛踢作客多過主場,因為作客就算有人柴台。也聽不懂;主場被自己人柴台,很不是味兒。

可是港中大戰那段時間,林嘉緯告訴我,他平日到餐廳吃飯,也會有人拍掌。這一句說話,已經令我很滿足。

加入足總的初心,就是為球員贏取應有的尊重,我做到了!

呼。

本來只想跟大家說說故事,想不到還是不爭氣地哭了,可能太投入吧。

見盡球員辛酸,阿Jo的付出終為球員贏得應有的尊重,重提舊事時他不禁落淚。(李澤彤攝)

5年後的今天,仍有人說港中大戰是曇花一現,但我認為,高峰過後回落是必然,可以做的是令跌勢放緩、或者讓另一個高位早些出現。

透過當年各種宣傳、報道、故事,令港人認識港隊、本地波、球員甚至他們的內心世界。現在球迷開始會自發入場睇港隊,無論輸贏都照撐,而不只是輸打贏要,做勝利球迷。大家會發現原來香港足球是有話題、有價值、「有得做」、有產業,感覺就像我跟香港足球一起以幾何級數成長。

原來香港足球的夢,只要有勇氣,還是可以追的。我深信,這場「港中大戰」,改變了香港人對「香港隊」的態度。

即睇港超聯聯賽首兩周賽程:(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