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周凱華】十五載樸實無華劃上句點 談最後一次斷捨離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十五年前,周凱華離開加拿大的家,獨自來港成為職業羽毛球運動員,穿上香港隊球衣東征北討。
清理雜物、入箱、寄貨、辦國際車牌……離開前兩星期,周凱華忙着處理各種瑣事。十五年後,真正「回家」的日子到了。
與周凱華談羽毛球談過很多次,最後一次,我們要談的是「斷捨離」。
攝影:黃寶瑩

周凱華「回家」前最後要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離港前最後一次受訪。一貫穿上簡單便服、束起馬尾、不施脂粉,一貫純樸而真實的她。

十五年積累的事物,篩選過後,已打包好寄回加拿大,丟掉的東西不多,「丟了許多比賽留下來的球員證,只留下兩三張奧運會等大賽的證件……無論保不保留,回憶都在。」

周凱華為羽毛球來港,每一位拍檔都造就了她的生涯:與官惠慈、陳虹蓉、陳祉嘉合作女雙;混雙拍檔換過幾次,有魏仁君、王偉康,最成功的必定是與「光頭」李晉熙合作,多站大獎賽、世巡賽冠軍、2014亞錦賽冠軍、2017世錦賽銅牌。2018年亞運結束後不久,周凱華身心俱疲,與李晉熙拆夥,短暫與麥喜俊合作後,今年終在34歲之時退役。

簡單束起的馬尾、臉上不施脂粉,周凱華一向簡樸。(黃寶瑩攝)

離開前清理雜物,除了球員證,周凱華基本上沒丟棄過什麼,念舊得被媽媽戲稱是「八古婆」,十五年前帶來的行李,很多竟保存至今、再次帶走——已故爸爸買給她的衣服、婆婆寫在薄荷糖紙上的一字一句、相簿、家人送贈利是的封套……要斷掉運動員生涯不難,因為她自問已盡全力做到圓滿。最不捨的,卻全是帶不走的、藏在事物中的情感。

周凱華與李晉熙深度專訪|羽毛球雖痛苦 但我會與你並肩到最後

球場上,周凱華一直予人堅強的印象,場外的她卻感性且脆弱,「離」這個字是最大考驗,「我很感情用事,在離別這個課題上,一直進步不到。」

十五年前離開家人來港之時、還有多年來摯親的離世、還有每次短暫回加拿大又返港、再到今次與香港訣別,每次都心如刀割,「若家人和朋友都可以在同一地方生活,就好了……我很怕變化,所以不想再要離開一個地方,變化對我來說是一件好難接受的事」。

周凱華在2017年底開始飼養天竺鼠「豬妹」,本來一心帶返加拿大,未料獸醫朋友力勸她不要讓「豬妹」坐飛機,「因為天竺鼠氣管短,坐飛機可能會死……死了怎辦?只能交給朋友照顧」。將「豬妹」送到朋友家中之時,她又哭了。

周凱華在香港生涯點滴:

+3

香港社會與體壇劇變 「我無法改變自己去迎合香港」

對香港,離別很難,留下卻更難。

周凱華年幼時已舉家移民加拿大,一開始打羽毛球也是在加國受訓、曾成為小國手,直到2006年她19歲之時獲時任香港羽毛球隊總教練陳智才邀請,才毅然來港發展。

初來香港、穿起香港隊球衣「倒戈」加拿大的舊隊友,她自覺是個叛徒;在香港15年後再回加國,她矢言可能會再打小比賽,但不會代表加拿大參加大賽,「我能踏足國際、成為職業球手,就是在香港開始的,是香港成就了我的一切,不能做叛徒」。朋友勸她留下,「朋友都說香港教波收入更高,但我真的不行、做不到」。

周凱華的念舊重情、樸實無華,註定無法與變化多端、利益至上的香港楔合,教她可惜的不止小時候常光顧、在元朗、九龍城的老舖,多年來紛紛結業,更是香港羽毛球隊的環境。

在港15年,周凱華為羽毛球傾注所有心血。(資料圖片)

十五年前,體院還未擴建,資源不充裕,運動員要住宿舍、要享用「精英閣」飯餐,就要先在特定賽事拿到獎牌,那段日子艱苦卻充實,「這樣才不會有惰性、也不會覺得一切是必然」,現今香港體壇資源豐富得多,精英運動員在疫情百業蕭條下尚能加薪,但港羽的實際發展,卻與周凱華的預期相去甚遠——她曾期望隨着體院有更好配套、球隊有更多運動員,登上頒獎台的隊友也會愈來愈多,「沒想過,最後還是那幾個人。」

她也絕非只懂念舊的「老一輩」,而是着實地為一些失落了的價值而可惜,「運動員這份職業絕非得來容易,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當然是好事,但有些規則或門檻不能大眾化,就像讀書那樣,不是你想讀就能讀,要有更高標準」。

說起兒時偶像、後來熟絡的奧運金牌得主龔智超,周凱華曾獲這位中國球手「身教」,從而建立她對運動員這身份的要求,「她踏踏實實,別人覺得她是神嗎?她仍每天努力練波,不會給人一個假象,不會因為自己比較叻就不用努力,或去追求更多廣告、美容代言。」

龔智超23歲嬴得2000年悉尼奧運羽毛球女單金牌,25歲即宣告退役,生活平淡。(Getty Images)

周凱華不諱言,香港失去了以前的人情味,大環境利益掛帥,實在無法改變自己去迎合,「現在香港很多人可以為利益違背自己,若我是個運動員而去欺騙普羅大眾,跟一個庸醫有什麼分別?運動也是一種傳承,(若騙人)會害了小朋友一生」。

香港的多變從未令她改變,反而更提醒她「不要變」。十五年後回到加拿大,周凱華還是那個周凱華,她已在當地找到欣賞她理念的人,將會成為球會教練,希望如龔智超般身教予下一代:「當中會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相信可以感染到人……慶幸自己曾被感染過,我知道這種方式可以感染人,是很踏實的」。

無論香港怎樣變,都無法改變她——十五年前後,周凱華還是那個周凱華。(黃寶瑩攝)

訪問出街之時,周凱華已在返回加拿大的航班上,雖說香港的變化快得令她難以留下,但香港的人與物,她仍深愛、不捨,亦因而拒絕朋友送機,「我一定會哭,既然我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是這麼硬朗,就給我一點面子吧」。

場上的硬朗、場外的感性,無論是哪一面,都是真實的周凱華。在斷捨離這個畢生課題面前,最重要的,是不要割捨真正的自己。

周凱華,前香港羽毛球代表。(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