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公社】不離不棄新特蘭貼地實錄 連降兩級人心不散

撰文:運動公社
出版:更新:

職業球會的日常工作探秘,成為外國紀錄片的一大題材,曼城的《All Or Nothing》和新特蘭的《Sunderland ‘Til I Die》均是這個範疇的代表作。論故事性,後者無異精彩得多——看贏家蒸蒸日上的細節,固然積極勵志,但畢竟有阿聯酋資金當sugar daddy,始終遙不可及;看一家球會折墮路上跌跌碰碰,既平實而貼地。《Sunderland‘Til I Die》紀錄的,是新特蘭降至英冠(2017/18球季)的征戰故事。
撰文︰高俊賢@運動公社

影片開首,紀錄當地聖瑪利教堂的神父Marc Lyden-Smith在開季前為球會祈禱。他深信球會的成功能團結人心,並為城市帶來曙光。在1930至60年代,新特蘭曾經是英國重要的工業重鎮,大部分人都從事造船工業及採礦業。如今新特蘭的工業重心已經轉移至製車業(有外資車廠如日產進駐當地),但是城市的發展步伐已經遠遠滯後了(尤其是80年代戴卓爾夫人執政以後,問題更趨嚴重)。對新特蘭人來說,他們的喜悅就是見證球會成功(例如1973年足總盃奪冠),擁戴球會就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片中見證新特蘭連由希望升班到降班之路,由球員、教練、總裁、廚房職員以至球迷都有出鏡。(資料圖片)

新特蘭2017/18球季收購及現時去向(按圖放大)

+1
新特蘭去季初想借用多名英超球員,當中包括阿仙奴的美蘭尼爾斯、利物浦的古積、曼聯的麥湯米尼等,最後他們的確借得利物浦的伊查利亞 。(影片截圖)

片中的新特蘭球迷都是一群可愛的人:有位中年球迷無奈地說,反正這座城市唯一可以稱道的造船和礦坑已經沉淪,也不缺球會的一份吧;也有位女球迷苦笑着說,看新特蘭的比賽就好像跟一位明知應該分手的賤男繼續廝守;宣告降班以後,有球迷苦候在場館外,為的是要狙擊時任主帥基斯高文(Chris Coleman)。說罷,他們繼續捧新特蘭的場。他們可愛,可愛在於仍會為球會的諸般不濟忿恨不平,而且隨着球會衰敗的時間越長久,越能炮製出各種苦中作樂的方法。在百感交集之後,他們仍不離棄新特蘭,甚至盼望自己的孩子會在手臂紋上球會徽章。看着他們的反應,是頗令觀眾揪心的(當然,紐卡素或米杜士堡球迷另當別論)。

基斯高文在季中接班新特蘭,即使球隊未能護級,他仍獲不少球迷尊重,當然亦有球迷不滿。

除了球迷的反應,影片也紀錄球會上下的工作和生活花絮。正如時任主帥Simon Grayson所言,其實有許多球員和教練團默默耕耘的片段,不是鏡頭能全部囊括的。之不過《Sunderland ‘Til I Die》對我們觀察新特蘭的內部運作,依舊充滿啟發性。譬如說,在總裁Martin Bain掌舵期間新特蘭由英冠降至英甲,令他成為眾矢之的。但事實是,他一直為整頓球會的薪酬架構而苦苦掙扎。片中精彩的一幕,是他在電話裏勸說週薪高達7萬鎊的球隊瘀血積洛維(Jack Rodwell)解約。當積洛維拒絕之後,Martin Bain怒不可遏。他固然要為新特蘭的降班負責,但他只是為前任胡亂買人而形成的爛帳埋單。這齣紀錄片使許多新特蘭球迷開始同情Martin Bain,並感悟球會管理之難,比起我們從〈Football Manager〉或者綠茵場上理解一家球會立體得多。

Jack Rodwell為了自己的人工拒絕與新特蘭解約,今季約滿後改投布力般流浪。(資料圖片)

《Sunderland ‘Til I Die》的要旨正是提醒世人,我們為何要跟足球苦苦糾纏。鏡頭以外的新特蘭,是一家人心不散的球會:即便降落英甲,新特蘭都會有接近8000名球迷隨隊作客打氣(這是今年初對黑池一戰的紀錄,入場打氣的新特蘭球迷竟然是主隊球迷人數的四倍)。新特蘭是一家在寒冬時向露宿者開放場館的球會,是與整個城市脈搏緊密相連的球會。任球會如何折墮,球迷都要注定跟它相戀至死。雖然這部紀錄片不是誕生在球會的榮耀時刻,但能留下這段飽嘗苦楚的歲月,至少能印證球迷的身份認同如何經受考驗,已經是值得球迷珍而重之的football heritage。

Sunderland till I die 官方連結

新特蘭當季季初借入前鋒加比賓(Lewis Grabban),半季攻入11球。不過他後來改借到維拉,倒戈新特蘭時建功,他直言感覺暢快,看來在新特蘭的日子不太如意。(資料圖片)
新特蘭的球迷就算去到英甲仍然不離不棄。(資料圖片)

運動公社介紹︰發佈和討論有關運動與政治/社會/經濟的議題
運動從來不是場上較技那麼簡單。運動公社關注的,是運動和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和與運動相關的種種不公

 

【註:文章不代表香港01立場;譯名由作者提供;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