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廖億誠】新山度士冀進擊職業五人賽
五人足球(Futsal)是現代足球重要的一部份﹔
香港卻遠遠落後於時代,長期忽略了這種發展模式﹔
卻有一班球員,在支援貧乏下,堅持走出這條扶助港足發展的道路﹔
廖億誠,香港五人隊的10號仔,踢法秀麗得令人想起山度士,正是當中最有望突破重圍的希望之星。
雖然我計劃未來的首選職業時,依然是以當一名老師為目標,但如果真的有職業五人球會邀我加盟,我一定會把握這機會。因為到時我便會成為香港第一名職業五人足球員,有可能改變大眾對本地五人足球觀感。
一直以來,10號球衣在足球場上有與別不同的象徵意義,通常都代表着一支球隊中最強的進攻重心,或者是隊中精神層面上的靈魂人物。總之能夠穿得起10號球衣的球員,都一定是每支球隊中最耀眼的主角﹔講到香港隊的「10號」,多數人都會想起胡國雄、山度士,或者當代的中場指揮官林嘉緯,即使成就是可所高下,但都一定是腳下功夫受到肯定的人物,然而「好波」的10號又豈止他們呢﹖
年僅21歲,剛於去年亞洲盃外圍賽接過港隊10號球衣的廖億誠,同樣是代表香港出席國際賽的大港腳。不同的是,他的競賽場地並非傳統11人賽的綠茵場,而是室內五人足球(Futsal)的木地板;雖然港隊最終於外圍賽四戰皆北,但廖億誠卻憑超細膩的腳下功夫,受到多國Futsal界的注目。可見香港根本不乏發展Futsal的土壤,獨欠將球員提升到職業層次的機會。
極罕有! 專攻五人賽的港將
成長於何文田邨的廖億誠,加入足球圈子的經過跟絕多數香港「街場仔」並無分別。由跟着一班屋邨友人在籃球場踢小型球,到投考區隊青年軍,繼而因為自小慣在不合規格的「小球場」中踢波,不知不覺地磨練出細膩的控球技巧,早在U13階段已為香港青年隊教練所相中,跟上季效力港超球會黃大仙的中場黃駿軒屬同代青年軍。然而因為家庭反對,以及受前黃大仙青年隊的啟蒙教練何信賢影響下,廖億誠很早已放棄向職業級的傳統11人足球發展,並退出香港青年軍的訓練,加入由何Sir創立的訓練團隊「柏禧」,專攻本地業餘的小型球賽事。
由於千禧年港足冰河時代的青訓斷層,區隊和足總的訓練量不足,以至坊間出現了很多由不同教練成立的非官方訓練團隊,作為額外的「日常訓練」,柏禧正是其中之一。何Sir相信小型足球的訓練有效磨練青少年球員的基本功,並與絕多數教練都不同,何Sir十分鼓勵球員多嘗試大膽「用波」,多感受控球的感覺,不要浪費青少年技術進步的黃金階段,而非只求勝利單單執行教練的指令,埋沒球員的「想像力」。故廖億誠與現今征戰港超聯賽的一眾「柏禧仔」,包括黃威、陳柏衡、顏樂楓等皆有出色的單打獨鬥能力,正是因為自小已得到類似Futsal的訓練模式所培養。
「我自小已十分『獨食』,小型足球卻由於球場細,令我得到大量控球時間,加上何Sir在比賽中總給予我很高自由度,我可以在比賽與訓練中盡情表現自己,成為我喜歡小型足球的原因。」廖億誠專攻小型足球,沒當職業球員志向,當然不是懶下來的原因,柏禧的訓練十分嚴格,球隊一方面鼓勵有「家庭條件」提升上職業級的球員發奮之外,對廖億誠這類「家人反對」的球員亦灌輸「業餘球員不代表一定比職業球員差」的信念,很多時不過基於現實環境所做成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廖億誠在近年不同的本地Futsal公開賽中,總能以大勇表現贏得神射手與MVP等獎項,表現毫不遜於任何球會青年軍。令人驚艷的表現,亦令他再次為足總所注視,2013年起被召入香港五人足球隊作長期集訓,成為隊中極少數「沒有球會背景」的大港腳。
廖億誠代表大中(柏禧班底)角逐香港五人聯賽的片段
港無場訓練 北上尋實戰機會
遲來的國際賽經驗令廖億誠從新反思對待足球的態度,2013年10月,廖億誠10月首次代表香港五人隊出席亞洲盃外圍賽,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記憶並非對澳門時攻入處子球,而是港隊慘敗於韓國2:11的比賽中,出場僅30秒即已「無氣」要換出場。「Futsal雖然場地小、比賽時間也更短,但其實體能要求比11人足球更嚴苛,因為比賽節奏快,球員近乎『由頭爆到尾』,站了出球場便沒有一刻回氣的時間。那場對南韓的比賽由於雙方實力的差距,教練曾偉忠指示全場1對1貼身緊迫,結果我貼身跟着一名韓國球員狂衝了30秒,即氣力用盡。那次之後我才明白到Futsal是怎樣一回事,並非像香港的公開賽般靠個人技術就能輕鬆獲獎。回來以後,我便更努力投入香港五人隊的訓練。」
雖說廖億誠變得更認真看待Futsal,香港五人足球的發展卻非常嚴峻,單單場地問題已遠比11人足球更惡劣。例如康文署雖然有多個室內運動場備有室內足球設備,但由於租場制度上並無Futsal的選項,所以無法租用;即使想租用兩個籃球場作訓練,卻因為租用用途只限作籃球用途,所以香港隊五人隊根本無場可用,絕多數時間只能在不合規格的戶外球場練習﹔再加上香港並無任何職業或半職業的五人球隊,大多數五人代表平日只能靠港超或半職業甲、乙組的「11人足球」訓練維持狀態。但回到純Futsal的訓練上,單靠香港隊一個月4至5課操練實在非常不足,單比較應屆五甲聯賽(中國室内五人制甲級聯賽)冠軍深圳南嶺鐵狼的U19青年梯隊,一日已有兩課操練,便可看到兩地Futsal發展上的鴻溝。
訓練量低是其中一個問題,實戰機會不足也香港Futsal難以有所突破的致命傷。雖然3年前開始,足總重新成立官方的五人聯賽,卻由於大多數球隊都派11人賽的球員和教練應戰,延續「大腳傳中」等打法,不懂Futsal獨有的小組風格,令所謂香港的五人聯賽有形無實。就算香港隊經常以其他公司的贊助名義參加不同比賽增加實戰經驗,卻只是「塘水滾塘魚」,質與量皆不足以提升球員水準。
有見及此,港隊今年起改變策略,平日以贊助商名義北上參加多個強度更高的公開賽。原因是中國除了主流的職業五人聯賽以外,每年皆有數以千計的民間機構舉行業餘公開賽,而這些參賽的業餘球隊亦吸納了大量被體校放棄的球員,每年竟可打過百場賽事,體能與基本功皆遠勝香港的業餘隊。在未能求諸於己的情況之下,港隊只能寄望球員能夠籍這些日常賽事增強對抗性,從而改善國際賽的成績。
來季或成立首支半職業隊
由於小時候父親以學業為由,阻止廖億誠成為職業足球員;最後卻因為體育成就,助本來成績平平的他得以「加分」修讀教大體育教育學士課程,畢業後將可取得教師資格,學歷上已有保證,亦令他重掌人生的話語權。
「有時我都會回想,如果當日我選擇跟其他隊友般,繼續向11人職業足球發展,現在會是怎樣的光景﹖」
「看來,你心中還有一團對職業足球的火未熄滅喔﹗」
「只是想想罷了,始終我離開了專業11人足球訓練那麼久,很難從拾表現。但如果是職業的五人隊的話,待我畢業之後卻一定會試試!」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Futsal已經是世界潮流,歐亞球圈早視五人足球為青訓的重要環節。及至巴塞隆拿和西班牙都會以Futsal訓練青年球員,從而在演化出改變11人足球潮流的Tiki-taka。五人足球本來就足球的一部分,而非兩個獨立項目。2003年亞洲足協推廣Futsal以來,其他國家相繼舉辦起職業聯賽,泰國更因為發展Futsal而令全國足球水準大躍進。香港至今不進反退,不過觀念太落後罷了。
經過一年中國業餘公開賽的經歷小試牛刀,來年香港Futsal界正計劃更進一步,組成一支半職業的五人足球隊角逐中國聯賽,作為本地並無職業五人隊作日常操練的代替品。新球隊不會參加官方認可水平最高的五甲聯賽,而將目標劍指粵超(廣東職業五人足球超級聯賽)或珠超(珠三角室内五人制超級聯賽)兩個商業聯賽。讓本地Futsal球員除了得到晉升頂級賽事的途徑外,亦會因曝光率上升,增加被職業球會挖角的機會。廖億誠亦因為最近在深圳舉行的一場業餘公開賽,吸引了南嶺鐵狼教練團的興趣,卻認為此子需要更充足的高強度比賽,才能將他推向職業水準。
明年的計劃,不單關乎香港五人足球的未來發展,亦左右了廖億誠的遲來的職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