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黃耀富(1)】他要用五個人 拯救香港足球的未來
葵盛邨。
由第6座走廊到樓下籃球場,黃耀富拿着足球,大喝一聲「出嚟踢波」,小孩子蜂擁而來。
直至有一天,他夢想成真,衝出老邨,在大球場一展球技;又直至有一天,他發現,足球賽,不一定22人踢才好玩。
「我想在新界買塊地,建個五人足球場。」傻嗎?傻,但傻得有火。他相信,要拯救香港足球未來,踢五人賽吧。
年輕球員踢五人足球的控球時間,一定遠高於十一人足球,自然更有效率地訓練基本功。我們應該視五人足球為傳統足球的一部分,而非兩個獨立項目。
「你幾歲開始踢波?」
「有腳開始。」
1980年代,葵盛邨龍蛇混集,打鬥、「收陀地」(收保護費)是等閒事。初搬到葵盛邨的黃耀富,卻愛在樓層大堂空地與鄰居踢球。「剛搬進來,一個朋友都不認識,但只要你拿着足球,在走廊大叫一句『出嚟踢波』,就算別人不想跟你玩,都想跟你的足球玩。」或是一打一、二打二的足球賽,或是爬上山坡水渠,整天你追我逐,黃耀富從此練出小型球基本技巧,還有一身銅皮鐵骨。
黃耀富說,葵盛邨主場是其硬朗球風的原點;其實,也是他遇上偶像的原點。某天,他在球場上見到長大後當選香港最佳青年球員的姚學文,原來兩人同樣就讀聖公會主恩小學,但他小一時,姚學文已經小六。「一班哥哥經常在樓下籃球場踢波,踢到上課時間都不回學校。眼見他們那麼開心,我也想一起踢,但他們嫌我年紀小,不受我玩」。不服輸的孩子,獨自跑到樓下平台練習;沒有球場,就瞄準社區會堂後門的鐵欄,一個人訓練射門和盤球。遇到比賽不夠人,大哥哥終於叫他充撐場面。
葵盛邨自學足球 考入體院足球部
1991年,黃耀富終於不再屋邨自學,當時10歲的他在學校壁報上看到足總青少年足球推廣計劃的海報,二話不說便報名。經過5輪選拔,黃耀富通過所有石地七人賽到十一人草地訓練,如願考入新界南區隊,16歲更考入體院,成為最後一批體院足球部運動員。1996年,他與愉園簽了首張學徒球員合約,當時球圈有月薪達17萬的前阿士東維拉後衛泰利、挪威國腳高爾等外援,本地球星亦有蔣世豪、岑國培、姚學文和羅繼華等響噹噹的名字。黃耀富雄心勃勃,一心跟隨前輩步伐,豈料體院足球部1998年解散,球市於千禧年跌入低潮,職業球員的收入難維持生計,黃耀富2001年決定轉行,那時他效力晨曦,月薪僅3500元。
之後,他從事過珠寶、運輸、海鮮等十多個行業,但壓根兒沒離開球圈,一度每月自費1200元購買港會會籍,只為球會於乙組聯賽上陣。2007年,他重投職業聯賽,效力新升班的東方。歷過低潮,黃耀富重新思考足球,特別是兩個人、兩件事,更影響考了亞洲足協C級教練牌的他。
從五人賽重新思考足球
2012/13球季後,黃耀富患隱性肝炎求診,碰巧醫生是足球迷,認出了他,病人與醫生說的除了肝炎,還有足球;醫生甚至請他單對單教學,不求什麼,只想變強。就是每天早上7時的私人訓練,黃耀富體會到,足球訓練不一定是圈內精英的玩意,「幫助一些未能實現足球夢的人變強,其實很有滿足感」。同年,黃耀富被香港五人隊主教練曾偉忠邀請加入集訓,這是他首次接觸五人足球,原來一竅不通,於是上網學習五人足球的知識,從而對現代足球的潮流和訓練方法有更深入了解。「若我將五人足球的技術概念,灌輸給一班不懂足球的學生,練好基本功,習慣控球在腳、地面組織後,再將他們組成具實力的十一人球隊,就證明我們的信念正確。」黃耀富兩年前在曾偉忠指派下,當上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五人足球隊教練。對於五人足球,他有着莫名的情意結。去季中因合約問題,與標準流浪不歡而散,黃耀富一度掛靴,邊任職海底隧道交通助理員,邊做足球教練,並效力業餘的澳門丙組球隊中華名門。那段時間,他收入不錯,為中華名門作賽每場5000元,起碼比效力流浪的3000元兼職月薪和每場1000元出場費為佳。不過這種日子只混了半年,他始終滿腔熱血,所以辭去海底隧道工作,效力元朗,於本地頂級聯賽復出,冀「操弗」狀態代表香港出戰五人足球亞洲盃外圍賽。他深信,五人足球,就是拯救港足的有效方法。
那麼,香港足球有希望嗎?
「視乎各方面如何配合。家長會讓孩子踢足球維生?球會對待青訓的態度?足總會否發展五人足球?並非所有事情能如我所願。如果所有問題解決了,我希望在新界買幅地,興建專業的五人足球場,舉辦聯賽,邀請全港五人球隊參加,協助他們的青訓工作,這就是我的足球夢。」
在新界買幅地,聽來很瘋狂。不過,黃耀富說,如果舊一代都不為後輩爭取多一點點,香港足球,只會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