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馬】你不可不知的渣馬關鍵詞:#傷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01美術製圖)

#傷

渣打馬拉松後腳痛,屢見不鮮,好奇哪些傷患是馬拉松大賽後最常見?「足底筋膜炎、脛前腫痛、髂脛束綜合症和膝關節傷患。」註冊物理治療師李偉俊(Arthur)提醒大家,這些傷患多是勞損而非即日傷,而且多在渣馬後1至2周「發作」;不想被傷患纏上,賽後主動「自」療,方為上策。

膝關節:斜路加劇ITB與股骨摩擦

位於大腿外側的髂脛束(Iliotibial Band,ITB),十分堅韌,難單靠拉筋伸展。ITB過緊,容易出現髂脛束摩擦綜合症(ITB friction syndrome)和髕股關節(patello-femoral joint)問題。

 

成因:渣馬賽道斜路多,跑友落斜時,ITB不斷與膝蓋股骨外側摩擦,若髕骨(俗稱「菠蘿蓋」)早因ITB過緊被扯向外,傷情更甚。「即使大腿肌肉如何強壯,一落斜,ITB與股骨外側摩擦比跑平路相對明顯。」Arthur補充,跑友落斜時大都加速或加大步幅,膝關節受力更大,膝蓋軟骨和前端軟組織受撞擊,也是發炎原因之一。

足底筋膜炎:著錯鞋欠保護

足底筋膜有助支撐足弓橋位,一旦筋膜過分拉扯或受力太大,可易致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初期徵狀是足底輕微刺痛,若跑步或睡醒落牀時感到痛楚,便應求診。

 

成因:跑鞋是致病原因之一。不少跑友足底的細肌肉不夠強壯,卻為了追求速度而穿上最輕最薄的頂級賽鞋;或者不了解自己腳形,穿了輕薄賽鞋卻忽略支撐和保護,導致足底筋膜炎。

脛前腫痛:小腿欠肌力

脛前腫痛常見於小腿前方的兩側,長跑以內側為多,大都是骨膜或肌膜腫痛。若長久欠缺適當治療,有壓力性骨折的危機。

 

成因:比賽跑石屎路,但不少跑友喜於運動場或跑步機練習,結果小腿於比賽當日不適應堅硬路面,脛骨受力突然增加而出現問題。另外,著錯鞋也是原因之一,盲目追求輕巧的頂級賽鞋,欠缺緩震和支撐,若跑友小腿肌力薄弱,小腿承受太多壓力,受傷收場。

游泳助關節減壓

 

Arthur說,比起2、3年前,現今跑友大都熱血又「醒目」,學懂「病向淺中醫」之餘,也蒐集不少長跑傷患資料;不過若果過分熱中長跑,比賽一個接一個,欠缺休息,很可能積勞成疾。他舉了一個例子:「曾有一名中年女士求診,經檢查後證實是足底筋膜炎。她曾經在短時間加重訓練量,不懂休息恢復,結果受傷。」

 

那麼每個比賽應相隔多久?Arthur認為最少一個月:「比賽後3至4天『積極恢復』(active recovery),之後兩個半星期重拾訓練,最後一周減訓練量(tapering)。至於當中訓練,應向專業教練請教。」所謂積極恢復,Arthur建議交叉訓練(cross training),像游泳、瑜伽,「比賽翌日不妨游泳,即使不諳泳術,也可到水深及肩的泳池步行。水有浮力,變相令人減重,關節受壓減少,有助紓緩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