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運動.曲棍球】從個人主義到團結一致 港隊勝在同聲同氣
運動最動人之處,莫過於「一隊人一條心」,為同一個目標進發,熱血奮鬥的勵志過程。香港曲棍球代表隊以往大多數由非土生土長球員組成,自2013年收緊入選資格後,改為全部是本地球員面孔。新一代港隊,個人技術不如昔日高超,但同聲同氣帶來的轉變,卻是隊內氣氛更加團結。
攝影:李孫彤
平日打開報紙,偶爾看到醉漢隨手拿起曲棍球棍傷人的新聞,因此或予人曲棍球十分粗暴的錯覺。香港曲棍球隊隊長蕭俊明澄清,曲棍球並非強調碰撞的運動;相反,曲棍球是一種「非接觸運動(Non-contact sports)」,既不像棍網球般可用棍敲擊對方球員,亦沒有冰上曲棍球的合法撞擊。蕭俊明指出:「理論上不應有任何身體接觸,例如你不可攞位、不可膊頭撞膊頭。」不過他又解釋,正式比賽時很難因每個小動作便立即判犯規,「規例和執行是兩回事」。
土炮港隊 將勤補拙操體能
迷上曲棍球已有13年的蕭俊明,見證港隊由非本地球員如南亞裔佔多數,轉為全由同聲同氣的本地球員組成。他直言:「以前像公司,如今像一家人。」他續說:「過往由於文化不同,我們隊友間私下很少聯絡,多是2、3人一堆玩,現在卻會在訓練或比賽後相約一起晚餐。」身為隊長,蕭俊明深知在2013年收緊入選資格後,香港曲棍球隊的新成員技巧稍遜,可謂進入「青黃不接」的時期。那時候,「土炮」為彌補差距,全年無休地練習,蕭俊明憶述:「一星期練3晚,每次2小時半,更未有計算球會練習。」當然技術上差距並非一朝一夕可追上,然而練習的結果,是體能遠比上一代港隊出色。
大抵運動從來如此,球技高不代表戰無不勝;技術低亦非注定做常敗之師。一眾新港隊成員自知不足,更願意風雨不改地練習、一絲不苟地聆聽教練指示;沒有恃才傲物、沒有個人主義,如今團結一心的港隊,卻更感染隊友間互相信任和全程投入,同聲同氣發揮出團隊威力。
子承父業 印度血統香港人
「我從來都當自己是香港人」流着印度血統、膚色偏黑的喬威(Sukhmit Singh)於香港土生土長,雖然外貌像是印度人,卻操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喬威不會說印度話、亦不曉唱印度國歌,「平日走在街上,我不介意別人是否把我當作香港人,因為我已經在香港落地生根」。喬威又分享:「父親經常教我做事就要全力以赴,我加入香港隊就希望成為最好的球員。」他憶述,2009年東亞運香港曲棍球隊奪得銅牌,當時在觀眾席上的他感受很深,便向自己許下有朝一日,要以港隊身份在場上接受香港球迷打氣。
喬威透露其爸爸是昔日香港曲棍球隊1990年代名將Buta,小時候每逢父親星期日打聯賽,就會帶同喬威入場觀戰,但這樣依然未有令喬威投身曲棍球的懷抱,卻愛上踢足球。小學六年級那年,喬威因一次意外受傷,大半年沒有接觸足球,到康復後已經踢不上比賽,有感「被排斥」,心情低落。他笑指爸爸當時「乘虛而入」,鼓勵他再次打曲棍球,助他重拾信心。被問到如今由「土炮」組成的港隊,早已和父親普日效力的時期大有不同,喬威坦言:「我知道以前香港成績較好,可能如今有觀眾會覺得我們很『渣』,但我想說的是過去我們只依賴個別球員,現在是打團隊合作。」喬威又表示很喜歡現時隊友之間的關係,「我們很信任對方,即使拋開曲棍球,大家場外仍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