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珊弄巧成拙 英國未見真領袖 脫歐路更崎嶇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英國大選結果揭盅,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原希望透過一場漂亮的選戰,為緊接而至的脫歐談判取得民意授權,但卻弄巧成拙,付出沉重政治代價。她在大選中窘態盡現,政策搖擺不定,不止受到獲草根及年輕選民支持的在野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狙擊,連保守黨黨友亦質疑其領導風格。
面對選舉失利,文翠珊堅持在下周一(19日)正式展開脫歐談判,然而她選前訂下的目標無法達成,即使僥倖保住相位,未來勢必面臨諸多掣肘,教人擔心她能否帶領英國打好脫歐談判這場硬仗。

4月18日,文翠珊宣布提前三年舉行國會大選。這決定為英國帶來三年內第三場重大選舉,必要性飽受懷疑。有評論員在大選後嘲諷,卡梅倫(David Cameron)及文翠珊兩位首相先後賭輸本來並無必要舉行的脫歐公投和大選,令保守黨變得愈來愈像「賭場」。對於文翠珊這位曾在麾下出任六年內政大臣的舊部,卡梅倫讚不絕口,形容她強悍能幹,「就算面對未來數年的困難日子,也絕對有能力帶領國家」。現實是文翠珊過往從未以領袖身份帶領保守黨勝出大選,入主首相府明顯帶有偶然性,在保守黨於脫歐公投後的內鬥漁人得利。

卡梅倫對文翠珊讚不絕口。(網絡圖片)

脫歐牽連極廣,影響英國企業在歐盟投資、英國公民在歐盟升學和就業等切實問題。在去年公投中,脫歐及留歐派均明白這場戰役會深刻影響英國的未來,雙方互不相讓,導致政壇及社會嚴重分裂。文翠珊本身是留歐派,但並未積極為留歐陣營助選,惹來非議。她其後在黨魁選舉中脫穎而出,接任首相。她執掌相印後,民眾都關注她是否具備領袖才能團結保守黨,帶領國家克服脫歐這個近代史上其中一個最影響英國國運的難關。面對脫歐與留歐派不休止的鬥爭,她需要向黨友、政敵、國民,以至布魯塞爾的談判對手證明,她是無可質疑的英國領袖。如今她未能如願擴大民意支持,可是英國脫歐大局已定,雖然留歐與疑歐兩陣營均出現重新公投的聲音,但機會微乎其微,選舉帶來的最大變數是文翠珊是否可以堅持自己主張的「硬脫歐」。

政策搖擺不定 揮霍民望優勢

回看當時形勢,文翠珊提前大選的政治判斷無可挑剔。當時保守黨的民望領先最大對手工黨逾20個百分點,勢頭為1983年以來最好,輿論討論的是保守黨可能取得100、150席,甚至更大的議席優勢;領導工黨的是一位曾遭四分三國會黨友投票反對、背負「不可能當選」(Unelectable)惡名的左翼份子;在脫歐公投擔大旗的英國獨立黨在失去目標後委靡不振;第三勢力自由民主黨也被邊緣化,曾擔任副首相的前黨魁克萊格(Nick Clegg)甚至認為,英國正走向「一黨專政」的狀態。幾乎沒有人預料得到選情轉瞬間變得緊湊,也沒有人想到文翠珊會像現在這麼狼狽。

本身是左翼人士的郝爾彬曾被嘲為「不可能當選」。(美聯社)

文翠珊堅持「硬脫歐」,但以不欲揭開談判底牌為由,拒絕交代談判策略,做法備受部分黨友及工黨質疑,為脫歐談判設置不少障礙。她決定提前大選,主要理據便是讓選民判斷她是否適合繼續領導國家,她的盤算再清楚不過,就是透過民意授權,為談判背書,減少無論是死硬脫歐派還是留歐派的阻力。

選戰期間,文翠珊以建立「Strong and Stable Leadership」(強大而穩定的領導)為號召,強調自己才是最適合的首相人選。在保守黨民望領先時,這份「豪氣」有其道理。彭博通訊社追蹤文翠珊在選前七個星期內「落區」的足迹,發現她非常重視支持脫歐、傳統上擁護工黨的選區,顯然想鞏固支持脫歐的票源。然而政局變化迅速,保守黨的支持度不斷下滑,原先被認為不可能上台執政的工黨卻步步進逼。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文翠珊做了什麼,迅速消耗了選民對她乃至保守黨的信任?

文翠珊的失策可用兩個字概括:離地。她提出大選,卻似乎忘記選戰不是一個人的遊戲,而是一場有對手的戰爭。她拒絕與郝爾彬同場,甚至要剛喪父的內政大臣盧綺婷(Amber Rudd)代自己出席各黨領袖之間的電視辯論。這種不近人情的作風既引人質疑她擔心暴露弱點,也落人話柄,為政敵提供彈藥。

文翠珊縮沙,派剛喪父的盧綺婷(右三)出席電視辯論。(美聯社)

如果說拒絕同場辯論只是旁枝末節,那麼文翠珊的政策立場搖擺不定,肯定是造成民望下挫的主因。她在選戰中最大失誤莫過於保守黨競選政綱中提出,讓患病的老人透過出售房產承擔更多護理費用,反對派批評這是離地萬丈的「癡呆稅」。在輿論炮轟下,文翠珊不得不火速轉軚,同意為費用封頂。這次讓步代價很大,暴露文翠珊根本不熟悉政策細節及欠缺經濟知識,民望受重創。她得失的更是屬於保守黨最大票倉的長者。YouGov上月底民調顯示,在受到「癡呆稅」風波的折騰後,保守黨對工黨的領先優勢,由遙遙領先逾20個百分點,大幅收窄超過一半至個位數。

文翠珊改變立場早有前科,《金融時報》曾指她上台以來,最少九次自打嘴巴,包括在今年3月拒絕提前大選,但事隔一個月便改變主意。此外,她還在退出《歐洲人權公約》、脫歐,以及批准中法合資興建英國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C機組核電項目等議題上,立場搖擺。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福特(Rob Ford)批評,文翠珊只是外強中乾的「U-turn女王」,往往未能從一而終,令人質疑這與建立「強大而穩定的領導」的口號背道而馳。 

文翠珊視蒂莫西(左)及希爾(右)為心腹,弄致天怒人怨。(美聯社)

倚重「狗頭軍師」 黨內怨聲四起

除了面對工黨進襲,保守黨黨內同樣離心離德,不少黨友及政府官員質疑文翠珊的管治手法。例如她執掌內政部時,倚重蒂莫西(Nick Timothy)及希爾(Fiona Hill)兩名「特別顧問」,兩人分別成為她麾下的政策研究專家及傳訊主任。在曼徹斯特及倫敦先後發生恐襲後,他們曾在短短三周內,兩度退出保守黨的競選工作,專心陪同文翠珊出席緊急會議,接觸不少機密資訊,足見兩人受寵程度。

隨着保守黨選情轉淡,媒體開始留意蒂莫西及希爾在文翠珊政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涉及他們的「黑材料」。有官員私下抱怨,文翠珊去年繼任首相後,一改卡梅倫慣用的管治方式,以較封閉的方式治國理想,一切事務均須事先經過上述兩人處理,導致她無法得悉真相及聆聽反對聲音,部分高官更被邊緣化,例如財相夏文達(Philip Hammond)早前受訪時,承認曾就經濟政策與文翠珊的助手發生衝突,坦言「偶然會咒罵他們」。事實上,保守黨內部對文翠珊的評價兩極化,卡梅倫對她讚不絕口,但前司法大臣祁淦禮(Ken Clarke)卻形容她是「極難相處的女人」,也有政界人士批評她為人頑固,不知變通。

約翰遜原先支持留歐,後來支持脫歐,被指為背叛信念的「變色龍」。(美聯社)

在英國近代政治史上,黨魁或首相因弄致天怒人怨,結果遭黨友逼宮的例子比比皆是。有資深保守黨黨員指,文翠珊在選戰中犯了「根本性戰略錯誤」,要求她撤換失職的親信,甚至要求她本人辭職。在潛在接替人選中,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呼聲最高。約翰遜守住自己的議席後避談是否會繼續支持文翠珊,只表示「顯而易見,我們必須聆聽選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關注」。

一場旨在為脫歐談判服務的大選,焦點不幸地被文翠珊的個人失誤、保守黨內亂等因素所模糊。當然,一味批評文翠珊亦有欠公允,例如她任職內政大臣期間,多次粉碎恐襲陰謀,維護國家安全有功。相反郝爾彬雖然竭力翻文翠珊舊帳,指摘在她任內削減兩萬警力,讓恐怖份子有機可乘,但郝爾彬本身卻無法洗脫自己過往在國會投票時,多次反對強化反恐措施法案的污點。若單以脫歐為焦點,擁有執政經驗的文翠珊必定較長期出任工黨邊緣左翼黨員的郝爾彬為佳。比起黨友約翰遜,文翠珊亦似乎更勝一籌,前者曾在去年公投中背叛信念,先支持留歐,後來支持脫歐,「變色龍」本色表露無遺。 

社會分化 經濟增長打回原形

無論如何,今次大選反映英國社會仍然分化,年輕和年長選民、都市和非都市地區分歧嚴重,各不相讓,英國未來仍然面臨長期不穩。此外,縱然英國經濟在去年脫歐公投的不利因素下仍然錄得可觀增長,表現是七國集團(G7)之冠,今年首季增長卻打回原形。尤為值得憂慮的是,脫歐談判舉行在即,但至今沒有政客認真提出政策,協助英國克服脫歐帶來的經濟衝擊。

文翠珊能否帶領國家完成未來近兩年的脫歐談判,取決於她能否抵抗黨內外的反對壓力。如果她如願留守唐寧街10號,未來日子可謂任重道遠。今次大選的最大教訓是文翠珊不應再「揮霍」公眾對她及保守黨的信任,未來要做的是改善管治風格及改組內閣,團結保守黨,在脫歐談判中證明自己,同時維護聯合王國的完整,並減輕特朗普上任後對西方帶來的衝擊。她在大選後火速出手保住政權,一反過去一年如影隨形的猶豫不決作風,英國民眾必然會希望這是個好開始,畢竟他們要的不是個在權力受到威脅時表現果斷,處理重大議題時卻選擇閉門造車、抗拒面對民眾的領袖。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