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郝爾彬有望洗Unelectable污名 工黨路線之爭可解?
英國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為今屆大選制定的政綱提出國有化鐵路、巴士等產業,被評為逾30年來最左政綱,遭對手揶揄「過氣」。
這名「非主流」政客自2015年起領導工黨,雖然兩度在黨魁選舉證明自己深受基層選民與年輕人歡迎,但無法改變黨內分裂局面,甚至被黨內反對者判定「Unelectable」(不可能當選)。
反對者斷言工黨不換領袖,只會步向更差局面,然而民調顯示最近大半個月選情大轉向,郝爾彬大有可能實現「輸少當贏」的競選目標,甚至露出問鼎相位的一線希望,工黨的內鬥能否迎刃而解?
20年前是工黨在戰後最光輝的一年。時任黨魁貝理雅(Tony Blair)帶領工黨,擊敗保守黨首相馬卓安(John Major),在國會取得179席優勢,展開長達13年的工黨治國時代。20年後,當現任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在4月宣布提前大選,表面上要團結國民增加脫歐談判籌碼,但或多或少也是衝着工黨的弱勢而來。
5月地方選舉慘敗
工黨的弱勢體現在5月的地方選舉。工黨在這場大選前哨戰失掉原有300多個議席,多個原屬工黨票倉的地區均落入敵手,包括在格拉斯哥40年來首次落敗。保守黨創下執政黨近40年最佳成績,奪下1,900席位,比上屆大增558席。選舉結果在工黨內部引起的震撼可想而知,矛頭直指68歲的郝爾彬。
貝理雅當年高舉「第三條道路」大旗,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帶領工黨時隔18年後重返唐寧街10號。郝爾彬如今重提激進左翼路線,如免費大學教育,大幅提高富人稅,由英倫銀行印銀紙並投資到樓市及公共運輸系統等等,令黨內建制憂心忡忡。
貝理雅斷言大選無勝算
年屆75歲的戴卓爾夫人年代工黨黨魁基諾克(Neil Kinnock)便對工黨前景感到灰心,指在他有生之年恐難再看到由工黨領導的政府。貝理雅也拒絕為郝爾彬背書,接受訪問時斷言他無法贏得選舉。「真正的工黨支持者說,不會投票給你,因為郝爾彬做了工黨領袖」。原德比郡工黨領袖韋科斯(Dave Wilcox)這樣解釋地選慘敗原因。郝爾彬是少有常被黨員抨擊的領袖。
工黨黨魁由一人一票選出,不但現有黨員可投票,其他人只要登記並繳納25英鎊,便有投票權。郝爾彬在2015年9月憑藉吸納大量新黨員,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黨魁。鮮明的反建制形象,令郝爾彬深受基層的歡迎,但不按常規行事的風格,卻讓他與黨內建制對立。去年脫歐公投後,郝爾彬被批沒有盡力宣傳工黨的留歐立場,大量影子內閣成員辭職逼宮,但他拒絕讓步,更在同年9月擊敗挑戰者,續任黨魁。
國會黨員逼宮 黨魁選舉卻大勝
在國會得不到自己所屬政黨支持,卻在黨魁選舉中接連報捷,這樣的現象相當諷刺,也發人深省。工黨陷入如今的分裂局面,確實與郝爾彬的形象及政治主張有很大關係,但他的確兩度在選舉中證明了自己才是獲廣大支持者認可的工黨領袖,把工黨面對的困境全算到他頭上,顯然並不公平。
牛津大學羅德學人艾德勒(David Adler)便指出,揪着郝爾彬引起的是非不放,其實是忽視了工黨積弱的更深層原因。艾德勒引述學術研究分析,過去20年內,工黨許多傳統支持者失去對英國民主制度信心,對工黨的歸屬感日漸減弱,放棄投票的比例增加;保守黨雖然亦面對同一問題,但流失選票的情況明顯低於工黨。貝理雅當年與工人階層切割,轉為尋求中產階級支持。在艾德勒看來,這條路線隨着社會貧富懸殊惡化而日顯「離地」,工黨如今需要的是重建基層信任。言下之意,工黨要做的不是放棄郝爾彬吸納的草根選民,而是強化他們對工黨的認同。
重建基層信任 令黨不再「離地」
在工黨分裂的背景下,大選對郝爾彬甚為關鍵。工黨一些國會議員對選舉不抱希望,將焦點放在選後工黨的走向。不少人希望更換新領袖,表明倘若郝爾彬帶領工黨敗選,要求他自動辭職,以重組工黨。然而,郝爾彬表明沒有辭職意向,並希望在9月舉行的年度大會,向黨員提出改革選黨魁的規例,將需要15%國會及歐洲議會議員提名的比例減至5%,此舉將進一步將工黨的主導權由國會議員轉向工會等外圍勢力。
延伸閱讀:文翠珊反恐「無料到」 左Cut右Cut成保守黨大選軟肋
民調顯示,工黨與保守黨的支持率差距由5月初不斷收窄。有民調甚至顯示保守黨將會失去20席,失去國會控制權,繼2010年後再現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郝爾彬當然希望出現奇蹟,如此他才更有底氣迎擊黨內反對聲音。但若事與願違而他堅持不退位,工黨恐將進一步分裂。
資深工黨國會議員菲爾德(Frank Field)便建議,如郝爾彬在大選大敗,國會議員可挑選自己的國會領袖,組成「人民工黨」(People’s Labour),雖然這主張可避免黨內建制再在黨魁選舉落敗的局面,但卻等同宣布工黨正式分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