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arat|印度政府擬正名「巴拉特」? 國內吵翻天
據路透社、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9月5日,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Droupadi Murmu)在即將於新德里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晚宴邀請函中將印度稱為「巴拉特」(Bharat,又譯婆羅多),而非常用的「India」。同日,印度執政黨人民黨發言人分享了一張邀請函圖片,上面將印度總理莫迪寫作「Prime Minister of Bharat」。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同一天,印度總統和印度總理均使用了「巴拉特」而非「India」稱呼印度,讓外界紛紛猜測印度官方是否有意更改國名。同時,這也在印度國內引發爭議,支持者認為此舉旨在推動反殖民進程,反對者則質疑執政黨藉此政治操作。
《印度時報》等印媒援引消息稱,莫迪政府可能會在定於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把印度國名更改為「婆羅多」(Bharat)的決議。截至目前,莫迪政府和人民黨方面尚未證實或否認這一消息。
在印度語言中,印度也被稱為「Bharat」、「Bharata」和「印度斯坦」(Hindustan),這些名字在公眾和官方場合可以互換使用。但印度高級官員在用英語交流時,通常使用「India」一詞稱呼印度。
據介紹,「婆羅多」(Bharat)是梵語詞彙,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Bharat」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往世書將「Bharata」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而「India」這個稱謂要到英國殖民時期才確立起來,歷史相對短得多。
多年來,莫迪政府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一直試圖更改與英國殖民主義有聯繫的詞彙。此前,有印度國會議員曾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將國家名稱改為「婆羅多」。但迄今為止,法官們拒絕介入這場爭議。
在印度總統和印度總理同日將國名寫作「婆羅多」後,相關爭議再次在印度國內爆發。
以印度人民黨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英國殖民統治者創造了印度「India」這個名字,是「奴隸制的象徵」,以掩蓋「婆羅多」,而即將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為印度擺脫殖民包袱提供了最佳機會。
不過,印度反對派對於更改國名持反對態度,並質疑莫迪政府此舉意圖。
「『Bharat』一詞我們一直在用,但『India』這個名字全世界都知道……突然發生了什麼嗎?以至於政府不得不更改國名。」印度草根國大黨(地方政黨)領導人瑪瑪塔·班納吉(Mamata Banerjee)質疑道。
印度反對黨國大黨領導人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在推特發文稱:「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拋棄『India』,因為『India』在過去幾個世紀裏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
還有反對者認為,莫迪政府此舉是政治操作,針對的正是反對派兩個月前成立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縮寫為INDIA)。路透社稱,該聯盟將在明年的全國選舉中挑戰莫迪領導的人民黨。
當代印度歷史學家拉文德·考爾(Ravinder Kaur)接受美國《時代》雜誌採訪時也稱,兩個月前,反對黨聯盟將自己命名為「INDIA」,這可能是莫迪政府決定將國名更改為「婆羅多」的原因之一。
考爾說:「部份原因是執政黨試圖通過更名來反擊反對派聯盟。但有趣的是,印度已經有了雙重名字,這已寫入憲法。」
他還提到,印度憲法開頭寫道,「印度(India),即『婆羅多』(Bharat),應是一個國家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