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欲重演中美合作遏制蘇聯歷史 低估其野心與能量會吃大虧
莫迪(Narendra Modi)訪問美國,美國給了能給的所有禮遇,簽了一大堆所指明確的雙邊協議。請注意,我用的是「美國」而不是拜登(Joe Biden)政府,因為加強與印度的合作,給予印度發展政治、經濟、科技、軍事與人文交流等全方位支持,在美國已是跨黨派共識。而藉助美國支持,在中美戰略對抗的地緣裂縫裡爭取成為一個更有活力的經濟體和更強大的國家,在印度國內也有着廣泛共識。
不幸的是,無論美國加強與印度合作,還是印度強化與美國的關係,都或明或暗地指向了同一個「戰略敵人」,沒錯,就是戰略敵人,中國。
不管中國想不想成為美印的「戰略敵人」,能不能避免成為美印的「戰略敵人」,在這兩國絕大部份政治精英與普通大眾的視域裡,就是這樣定位中國和談論中國,並且謀劃兩國在戰略層面的各種合作的。只要我們秉持實事求是精神,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現實。
因為印度在國家實力上和中國存在相當大差距,加上兩國在交手過程中中方曾取得碾壓性勝利,不少人對印度有心理優勢,覺得這個國家怎麼發展都不會有前途,更不會對中國在安全與發展上構成致命威脅。
還有一些人則從印度的大國地位、獨立意識和不結盟國家定位推演,得出印度不會成為日韓澳那樣的美國的「狗腿子」角色,不會和美國結成真正的雙邊軍事聯盟,因而沒必要對美印合作太過警惕。
這些看法可謂樂觀,也迎合和滿足了大部份網友的心理需求。奈何這些看法既錯看了印度,也錯看了美印關係建構的用心與前景,更低估了美印兩國內部普遍而熾熱的反中情緒可能在三邊地緣博弈中產生的衝擊。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當年美國在冷戰時為遏制蘇聯,決定和同樣有遏制蘇聯需要和發展需要的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時候,在當時蘇聯國內也充斥着類似情緒。
因為過去一兩百年中國積貧積弱,在和沙俄交手過程中一敗再敗,後又在革命、戰爭與經濟建設過程中嚴重依賴蘇聯,蘇聯國內精英民眾對中國的認知,甚至比今天我們不少人對印度的認知更為不堪。
當時蘇聯國內的不少精英也認為,中國因為其大國地位和對獨立地位的珍視、與蘇聯曾經積極溫暖的交往歷史以及與美國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戰爭記憶,兩國根本不可能結成對蘇聯有威脅的軍事聯盟,蘇聯也沒必要為此投入太多關注。這樣的分析在當時蘇聯國內連篇累牘。
在紙面邏輯上,蘇聯人的分析是對的,但在中美關係的發展事實與由此釋放的巨大能效上,蘇聯人完全錯了!
中美不是軍事同盟卻勝似軍事同盟,雙邊合作不僅在地緣上斬斷了蘇聯對外擴張的路徑,終結了蘇聯霸權,而且為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經濟、科技建構了最有利的國際環境。蘇聯解體後,中美關係不僅沒有崩潰,反而繼續發展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中國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所以,任何以輕視印度為前提,得出的美印合作為對中國安全與發展無關緊要的分析,不管在邏輯上多麼合理,聽起來多麼悅耳,實質上都是放屁!我建議這些人在興奮之餘,好好參閱一下當年中美合作的歷史,好好研究一下當時蘇聯國內精英與民眾在彼時看來頗為合理事後卻被驗證為無知的盲目樂觀情緒。
在國際博弈中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在戰略上蔑視對手,任何時候都是對的。
但是在實踐、在心理層面,在真正作為一個負面因素應對時,必須高度重視!
今天的中、美、印關係滿足了冷戰時代中、美、蘇關係的一切結構性要素。
唯一不同的是,中國不是冷戰時的蘇聯,不可能走上當年蘇聯的道路。
那麼,當我們因應美印合作,在回顧冷戰時那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應該從蘇聯身上吸取哪些教訓呢?
第一,蘇聯敗在對外擴張與四面樹敵上。我們不能走上擴張主義道路,也不會走上擴張主義道路,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帶有擴張基因的民族,我們奉行和為貴,這和蘇聯斯拉夫人的好鬥基因與擴張嗜好不同,我們希望與世界共享發展紅利,不謀求對外擴張領土,不好鬥,不四處樹敵。
第二,蘇聯敗在蘇共自身的官僚主義與腐敗行為上。執政黨一定要加強自身建設,反腐敗、反特權要永遠在路上,對各種各樣的腐敗與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鬥爭一刻都不能放鬆。執政黨必須要加強和群眾的聯繫,密切和群眾的關係。
第三,蘇聯敗在經濟民生與對人民的合法權利漠視上。中國一定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提高人民收入和經濟生活水平,讓大家都能公平地共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充滿自由活力的社會空間,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公民權利都能在治理實踐中落地並得到有效保護。
第四,蘇聯敗在對自身工業與軍事實力自視強大、目空一切上。中國要小心應對一切內外風險,在自信的同時,還要看到問題與不足,不要相信馬屁精們的吹捧,不能像蘇聯人一樣傲慢自大,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