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過去一直視拉丁美洲為自家「後花園」,並排斥域外大國以任何方式介入當地。如今,特朗普政府擬「重返拉美」並劍指中國,指控中方在巴拿馬的「存在」,尤其是運河兩端港口由港企長和集團旗下公司控制,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訪問巴拿馬後,後者隨即宣布正式向中國遞交文件退出一帶一路協議。然而,多項數據卻顯示,中國在巴拿馬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影響力,對美國構成「威脅」似乎有言過其實之嫌。
拉美地區自2017年被納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後,巴拿馬是第一個加入有關倡議的域內國家,截至2025年2月,拉丁美洲33個國家中已有22國加入(巴拿馬退出後只剩下21個)。
自那時起,雙方透過倡議進一步加強入作,截至2023年9月,中國在當地累計投資興建逾200項基建項目,其中包括多個重要戰略、商貿港口,而這正正是引起美國恐慌的原因。
拉美中資港口軍事化?
美國認為中國正尋求將「一帶一路」倡議「武器化」,雖然表面上中國投資的港口皆是商業貿易用途,但相關港口同時也能發揮軍事功能,支援中國軍隊的後勤網絡,必要時甚至允許中國海軍使用港口。
不過,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所整合的資料顯示,中資企業截至去年8月在拉美投資了13個港口項目 ,其中4個根本不具有或不明確有軍事用途。
另外9個港口雖有軍事用途的潛能,但只有3個是由中資擁有超過50%的股權。在正常情況下,中方至少要具逾半的多數股權,才有權自行決定是否將港口或碼頭作軍事用途。因此,實際上大多數具雙重用途的港口,並不歸中方所控制。
雖說如果敵對軍事港口位處戰略重地,的確或能對美國造成「安全威脅」。然而,該3個港口、碼頭分別是位處牙買加、秘魯以及巴西,而非古巴、委內瑞拉等傳統反美域內國。
另外,在地理上看,秘魯的錢凱港(Port of Chancay)與巴西的巴拉那瓜港(Port of Paranagua)集裝箱碼頭皆位於南美洲,並不靠近美國。因此,中國在拉丁美洲對美國造成軍事威脅的指控似乎難以成立。
中國—拉美貿易增削美國影響力 惟未構成重大「威脅」
另一方面,在拉美被納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以及中國「港口外交」的加持下,雙方貿易量持續急升,大有削弱美國影響力之勢。中國與拉美國家的總貿易額已從2016年的2,373億美元(約1.85萬億港元)增加至2022年的4,833億美元(約3.77萬億港元)。
以智利為例,該國與中國的貿易佔其貿易總額的32%,是對中國貿易量最高的域內國家。儘管這看起來與美國無關,但自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上台後,先後以關稅威脅域內國家,其中哥倫比亞就因關稅威脅而被迫在接收移民問題上向美國完全妥協。
特朗普能夠這樣做的原因,正是相關國家的經濟嚴重依賴與美國進行貿易,賦予他更多談判「籌碼」。倘若中國與拉美貿易關係進一步變得更緊密,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便會相對下降。
然而,削弱影響力並不等於對美國造成「威脅」。事實上,美國與拉美的貿易關係仍然比中國與拉美的更緊密,雙方的貿易量也持續有上升之勢,單以2022年的貿易量作比較,美國—拉美貿易量比中國與拉美的高約5,478億美元(約4.27萬億港元)。
綜合這些數據可見,中國與拉丁美洲各國日益親近、在當地經貿影響力增加是鐵一般的事實,但顯然並未因此而對美國造成威脅,而中資港口對美國造成軍事威脅的指控也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