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中國堅持疫情「清零」政策 日經:中國仍在孤獨作戰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在即,《人民日報》連續三日刊登署名文章,強調動態清零的重要性。外界預期中國會在二十大的同時,改變方向逐步放寬防疫政策,但北京連日釋放信號,示意「清零」政策不會在短期內改變。

這對外界觀察人士來說是失望的。中國自新冠疫情開始時,一直採取着嚴格的清零政策,儘管後來加上了「動態」一詞,但本質上未見改變。染疫者需要被隔離,同社區的居民會被禁止外出,並進行大規模的檢測。

在疫情初期,這些措施的確奏效,但隨着新冠病毒變種,措施逐漸顯得其局限性與困難。相對較低致命性,但傳染力更強的Omicron很容易從防疫網絡中溜走。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截至10月10日,中國大陸共有15404宗本地陽性病例。相比之下,在Omicron成為主流病毒之前,2月28日只有 1,535宗本地病例。

圖為3月24日,廣西梧州一個社區的居民正進行檢測。(AP)

《日本經濟新聞》10月12日發表長文,以「中國仍在孤獨作戰」為題分析現狀。中國大陸目前的困境是顯而易見的,如中國繼續在明年採取嚴格的防控政策,會讓公眾不滿的情緒增加,企業亦將屬找替代市場,對中國經濟造成打擊。然而,若中國貿易開放,將不可避免出現大規模的感染。

中國弱勢社群和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不高,且實驗證明中國的疫苗保護力有限,加上疫情以來只有很少人感染了病毒,距離群體免疫還很遠。復旦大學 5月曾發表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中國放寬防疫,六個月內將有近16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還有政治因素

日經把政治的因素也加進來,稱中國過去三年一直塑造其防疫政策優於歐美,改變清零政策無異於承認錯誤。分析引述華盛頓一名分新師指出,清零政策的問題一直是在科學和政治方面之間取得平衡:「有時政治優勢,有時科學優先。但在改變政策之前,兩者必須趨同。」

中國近月一度就應否維持清零政策進行辯論,但聲音很快被壓制。華泰證券的9月一份報告稱,Omicron變種不比流感更危險,很文章快在中國的網上被封鎖。總部位於北京的安邦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呼籲中國調整其清零政策,導致社交媒體的賬號被封鎖了兩個月。在互聯網上充斥的,均是清零政策挽救性命,是政府的「歷史成就」。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表示,中國兩年前在經濟增長和疫情控制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但現在的政策並不遵循科學,令人感到荒謬。如果清零政策持續下去,那實際上是在退步。」

「在沒有爆發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檢測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像要求沒有懷孕的女性每天進行妊娠檢測一樣。」

圖為6月13日,北京一個檢測站,居民正在等候檢測。(AP)

日經指出,中國大陸終究會被迫開放。如在4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的一篇文章,中國首席流行病學家鐘南山和合著者關偉傑認為,長期的清零政策是不可持續的,中國需要重新開放,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正常化並與世界接軌。

只是何時與如何開放是未知數,世界衛生組織在9月時表示疫情看見了終點,當世衛宣布疫情結束時,中國的處境將會更為尷尬。高盛和野村投資銀行研究員分別預測,中國不太可能在2023年第二季度之前進行大動作改變政措。傳統上黨代表大會之後的3月政府將會改組,因此可能會推遲至第二季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