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項的爭議 讓得獎者的「終身榮譽」褪色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即將舉行,不知道讀者會否在意,會是誰獲獎呢?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在頒獎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得獎者都有着一輩子的榮耀。不過亦因此諾貝爾獎充滿爭議,以致今天再說諾貝爾獎已略見失色。
諾貝爾獎最具爭議的,莫過於文學與和平獎。受言語限制的關係,文學獎獲獎者大部分都是歐洲人,把非歐洲語系的獲獎者作品加起來都沒有說英語的來得多。
這個問題包括諾貝爾頒獎委員會也得承認,2019年頒獎委員會主席奧爾森(Anders Olsson)在頒獎前表示,諾貝爾的文學獎太以歐洲為中心,需要放眼世界。儘管當年獲獎的同樣是歐洲人,而且是兩位(Olga Tokarczuk,波蘭人;Peter Handke,奧地利)。
2017年瑞典學院的性醜聞也是打擊諾貝爾文學獎聲譽的一次重大事件,學院院士卡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干犯強姦罪,而學院未有即時驅逐佛洛斯登松讓事件發酵,最終導致學院不得不暫停2018年的頒獎,當年的文學獎結果由新學院文學獎代替。
至於和平獎更是如此,和平獎的概念往往被指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而部分甚至可以說找不到與「和平」有關,成為最大爭議的獎項。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2009年獲獎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奧巴馬上任未滿一年,美國仍在中東有軍事行動,被批評完全不值得獲得如此榮譽獎項。
至於其他的,還有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和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兩人與奧巴馬被揶揄為「反小布殊三大獎」。
至於其他獎項,雖然因主要以學術成就為主,爭議未至於上述的兩項那麼大,但仍然不時受到批評。因一些科學成就往往不是一個人「突然發明」出來,而是經前人的努力建立基礎,才成功讓後人從中找到突破,成就更偉大的發現。
如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癌症免疫療法獲獎的本庶佑和艾利森(James Patrick Allison)並非唯一發現相關免疫療法的科學家,對發現相關蛋白質,有着同等貢獻的美國華裔免疫學家陳列平卻未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