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拒從令解鎖掀「不愛國」爭議 扣帽子令討論失焦
蘋果公司拒絕遵從法院頒令,為加州槍擊案兇手法魯克的手機解鎖;有輿論質疑蘋果的行為「不愛國」。其實2014年蘋果捲入避稅醜聞,亦有保守派輿論對蘋果提出類似質疑。愛國與否似乎是美國輿論常見的討論方向,然而是否合理?
社評:愛國者應把iPhone拋進池塘
美國主流媒體CNBC以「蘋果是否不愛國」為題,在新聞節目上討論蘋果拒絕遵守法庭頒令。前檢控官Randy Zelin指控蘋果「絕不愛國」,「保護國家是為了最大的利益着想」。有評論更指蘋果做法有違國家安全,甚至指企業寧守護一個已死恐怖分子的私隱,而使國民暴露於危險中。不少美國人認為,如果解鎖一部iPhone可避免一場恐襲,如果蘋果「愛國」,就應該讓步開鎖。美國媒體Boston Herald社評還指摘蘋果公司是「爛蘋果」(rotten apple),指「愛國」的美國人會想把iPhone丟進最近的池塘。
喬治亞理工學院法律及倫理教授Peter Swire表示:「蘋果不希望在美國顧客眼中看來不愛國,但蘋果同時希望向全球用戶展示它的保安嚴密。」明顯地,不少美國人已把蘋果此次事件,與「愛國情意」掛鈎。
避稅也是不愛國?
無獨有偶,2014年美國包括蘋果在內的多間跨國企業被指避稅,刻意選擇在海外低稅率地區註冊,以迴避美國當局課稅。當時總統奧巴馬於電台講話指摘這種行為「不愛國」:「這些企業基本上在放棄他們的公民身分,並宣稱他們以其他地方為基地。」財政部長長傑克‧盧(Jack Lew)亦就事件提出需加強「經濟愛國主義」。
美國強調愛國 八成人感自豪
事實上,美國可說是其中一個最強調愛國主義的國家,甚至成為其文化內重要一環。據網站Statista數據指,逾半美國人擁有國旗;蓋洛普諮詢公司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81%的受訪者為身為美國人感到「十分或極度」自豪。然而話得說回來,蘋果公司拒絕解鎖以至涉嫌避稅,是否真的跟「愛國」有關?由本應是私隱與國家安全的權衡,以及企業操守的問題,變成「愛國與否」的爭論,是否濫扣帽子?
今次美國法院以1789年的全令狀法案(All Writs Act),頒令要求蘋果為聯邦調查局設計程式,助國家入侵自己用戶手機。無論政府如何解畫,聲稱這只是獨立個案,但大眾顯然擔憂會否形成惡劣先例,讓政府入侵及監視其他用戶。鑑於美國政府早有前科,2007年已開始實施大型監聽行動,大眾的擔憂並非無理。
國安對私隱 不愛國從何說起?
解鎖爭議的問題核心,在於國家安全能否凌駕個人私隱。就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解密學教授Matthew Green所言,「若你認為美國政府要求解密工具的作法沒有問題,那去問問自己,如果中國這樣做你又會否覺得一樣」。這關乎個人私隱的侵犯和挑戰,甚至會成為全球其他政府的先例,為整體網絡安全帶來威脅。即便蘋果拒絕遵從,能反映的亦只是企業對私隱權的態度,無理由因此被扣上「不愛國」帽子。
至於蘋果的稅務處理手法又是否「不愛國」呢?專欄作家及稅務專家Howard Gleckman當時撰文回應奧巴馬的批評:「向敵對國家售武,或為恐怖組織提供財政援助是不愛國,亦不合法。以合法策略減低稅款可以是令人反感或不得體,但不是不愛國。」
避稅行為與愛國無關
跨國企業利用法律漏洞,註冊外國地址,或把資產轉移到低稅地區,以避開美國高達35%的公司稅。這些避稅行為並不道德,亦沒好好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但這是企業操守的問題,與愛國無關。然而,很多美國人凡事都扯到愛國層面的想法,既不理性,亦轉移了視線,往往令討論失焦,令爭議一步步走向死胡同,各執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