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網絡素養應作教育「第四支柱」 與讀、寫、數並重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衰仔,又玩電腦!」這句叱罵對於在網絡世代長大的一群來說耳熟能詳,但今後的網絡洪流,可能令這句話變成:「衰仔,仲唔玩電腦!」
當網絡素養列入必修科,有着語文和數學一樣的地位時,孩童的起跑線上除了書,還多了一部電腦。

英國國會表示,孩童課程中應更著重網絡素養。(VCG)

英國國會通訊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英國所有學校應包含關於網絡責任、風險及行為守則等網絡素養(Digital literacy)的課程,教導孩童網絡安全應與3個教育支柱並列,成為繼閱讀、寫作及數學後的第4個支柱。

報告指:「將電子技能列入電腦科學課程中,只授予部分學生並不足夠,」又指學校應將網絡素養列入「個人、社會、健康與經濟教育」課程(Personal, Social, Health and Economic education,下稱PSHE課程)中,作為必修科。

報告又提到,新課程著重個人社交健康及經濟教育,網絡素養應成為新課程的核心,讓孩童了解網絡的關鍵技能和知識。

英國已將編程列入國家課程中。(網上圖片)

   不只技術 網絡素養成生存技能 

網絡素養又作數位素養,Paul Gilster早在1997年提出這個前瞻性概念,定義為「在電子年代應用及理解資訊的能力」;他形容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英國早在2013年將編寫程式(Programming)的電腦課程列入國定統一課程中,但今次提及的網絡素養卻並非單單針對技能層面,更涵蓋了文化層面。

來自雪菲爾哈倫大學的知識及教育系教授Cathy Burnett表示,她對當局支持孩童學習編程感到興奮,將編程由一小撮人掌握的神秘技能的誤解中解放,讓孩童在充滿創意及易懂的活動中學習編程,但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Burnett教授指,在教導孩童「技能與過程」之外,亦需要考慮文化、社會、倫理及公民性的問題,重新思考學校與教育的角色。同時指出需要考量科技如何與課程的價值與目標掛勾。

▲Youtube上亦有不少以孩童為目標觀眾的編程教學。

   網絡成「史上最大社會實驗」 保護孩童成焦點

國會通訊委員會主席Richard Stuart Best表示,「網絡上有很多令它有害的材料,但同時網絡好處極多,它讓孩童與世界互動並學習。」不過,對於網上色情圖像、網絡誘拐、色情訊息以及網絡遊戲等,都是用作吸引用戶,令人廢寢忘餐地沉淪在網絡世界的工具。而孩童亦需要對假新聞和網上廣告有所警惕。

而近年亦出現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越來越多孩童使用網絡後感到不開心及焦慮,報告認為必須盡快找出當中可能的因果關係,並以行動減少受影響孩童。

他指出,在過去20年網絡對大人來說是「萬事通」,但亦曾有局長形容網絡是「歷史上最大型的社會實驗」,整個社會均十分關注對孩童能否成為獨立自主的公民,並且自信地參與到網絡世界。而社會必須共同承擔責任,令孩童有效地運用網絡,改善網絡素養,改變資訊收集準則,並以孩童為本去設計科技。

委員會又警告,網絡的自我規範功能並不合格,要求政府設立「孩童網絡衛士」(Children’s Digital Champion),去實施並協調政府部門之間對保護孩童在網絡世界的措施。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