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敘青年】8次與死亡擦身而過 阿勒頗青年:掙扎已成習慣

撰文:陳駿豪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從反政府軍手中重奪北部第一大城阿勒頗。戰況漸定,這座數千年的古城終可緩一口氣,多年來在槍林彈雨中掙扎求存的居民,目睹了一幕幕生離死別,盡快結束戰爭成為許多人的共同心願,帶着浴火重生的希望,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未來。

惡劣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是極端主義的最佳溫床(路透社)

在過去至少五千年間,阿勒頗一直是東西商業、文化交流的要衝,歷盡歷史的沉浮,讓敘利亞人為當地的繁華自豪。數千年過去,阿勒頗的名字再次令世人難忘,卻是因為內戰以來劃過長空的隆隆槍炮聲,穿越大片平民家園,留下纍纍彈痕,當地人流離失所或逃到外地。

內戰改變了29歲青年阿明(Amin,化名)和大部分敘利亞人的命運。阿明生於阿勒頗,喜歡打籃球、玩吉他、愛好網上遊戲,內戰前於當地大學獲得資訊科技理學士和網絡科技碩士學位,畢業後投身科技公司,編寫電腦程式。

延伸閱讀:【每逢大事講故事】沒有阿勒頗 賽馬同推理小說可能冇咁刺激……

「阿勒頗人創造了世間奇蹟」

內戰打起,大批民眾流離失所,部分走到歐美各國,成為難民。阿明家園被毀,帶着母親遷到親戚家裏棲身,但沒有選擇離開。「我自覺有責任恢復這片土地以往的繁華,我應負此責。我在阿勒頗有自己的生活、社交圈子,不想放棄我的土地。」他先後加入3個慈善團體,在安全區(safe zones)為災民送上食物,為大眾所需的燃料奔波,冬天時為災民送上棉被。

「阿勒頗人是英雄,內戰六年,他們歷盡烽煙,努力求存,難道不是世間奇蹟?」阿明如此形容自己與其他逾百萬留守在阿勒頗的居民。他在一間約有100尺的房間透過Skype接受採訪,鏡頭那邊燈光通明,在兩小時的對話裏網絡穩定,與戰火似乎恍如隔世。

5歲小童Omran Daqneesh去年8月在阿勒頗戰火中受傷,沒有哭鬧的他一臉木然,只伸手抹了下血污,一副失去童真的臉震撼人心。(Getty Images))

8次與死亡擦身而過

談及自己在過去六年裏與死亡有多接近,阿明沉默幾秒後說:「8次。我8次與死亡擦身而過。」其中一次是跟朋友準備到酒館消遣途中,火箭炮和迫擊炮炮火擊落離他約9米的地方,他和朋友縱身一躍,避過大難。「現在不會了,交戰區都在城郊。你也可來跟我喝一杯。」

去年阿勒頗某一次遭遇空襲時,由阿勒頗傳媒中心發布的37秒片段中,身穿卡通衣服的小孩在夜裏被救,安放在救護車的橙色的凳子上,全身披了灰土,混和褐紅色的血。Twitter上,7歲女孩阿拉貝在母親協助下記下日常生活。她的Twitter帳戶有多達22.3萬的追隨者。阿拉貝曾在Twitter發言:「我們確信軍方追捕我們。親愛的午世界,我們來日再見。Bye。」世界各地關心阿勒頗情況的人從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中,感受到當地人在戰火中的掙扎。

延伸閱讀:【敘利亞內戰】血與灰披臉 救護車上的男孩照片震撼人心

一群女孩在阿勒頗一個避難所內上課。(路透社)

「離鄉不代表可以改善生活」

同樣歷經戰火洗禮的阿明多了份滄桑,他沒有細談戰況如何危險,民生有多慘烈,最多只說「大家都習慣了烽火漫天的日子」,「現在安全得多,不比以前危險」。對於那些飄泊異鄉,成為難民的同胞,阿明認為每人有各自的考慮,他愛這片土地,選擇留守,而身處異國的同胞不少人困於難民收容所,「離鄉也不代表可以改變生活」。

阿明形容,不少曾經逃到國外的朋友都已回到阿勒頗,「街上的士現在很難截,回來的人多了」。他解釋,政府軍重新控制阿勒頗後,聯同多個人道組織為當地家庭張羅供電所需的發電機,多數家庭目前已經能看電視、上網,每日電力供應時間由中午12點至午夜12點。阿明和朋友都把握有電的時間,盡情上facebook,獲取各式各樣資訊,民眾生活逐漸恢復。其他基本設施如醫院、商店,亦如常運作。

供水情況並不算理想,據樂施會今年2月的報告,阿勒頗近180萬人用水仍然短缺,不少人都要到街上新開鑿的水井,用容量為150毫升的空罐,來回多次,取水維生。除了街井,供水車就是民眾取水的必要源頭。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阿拉伯敘利亞紅新月會為多處受戰禍的鄉郊開井,盡量保持供水穩定。

水源短缺,是阿勒頗居民恢復正常生活的一大難題,不同國際救援組織正為此而努力。圖為樂施會工作人員今年2月成功復修阿勒頗東部一口水井。(樂施會提供)
圖為樂施會工作人員去年12月在阿勒頗東北部城鎮哈納諾,視察當地供水及排污設施的情況。(樂施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