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之城】大起大落 曾經輝煌的高加索文化重鎮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今日已久遭遺忘的舒沙,曾有過一段長時間、文化富饒的光輝歷史,較阿塞拜彊首都巴庫(Baku)有過之無不及。
舒沙位於海拔1400米,陡峭的懸崖和森林將其包圍。在十八世紀下半葉,此城市在很短時間成為了南高加索地區的主要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超越了阿塞拜疆許多古老的城市。愈來愈多名門之家和手工藝家開始移居舒沙。隨着時間推移,更多移民從各方湧入,不同文化的匯合造成舒沙獨立的街區。
根據歷史資料來源,直到1797年前,敵人從未踏過城牆半步。位置和地勢的優勢有助於更快的發展。居民在每個街區建造私人清真寺、澡堂,穆斯林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舒沙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它佔據了重要的地理位置。
舒沙陸續興建了不少旅館、清真寺、教堂和各種有價值的建築作品。商業活動慢慢涵蓋了生產真絲布料、地毯以及釀酒工業。在19世紀末,舒沙的工匠已經達到2000多人。
經濟上軌道後,舒沙慢慢變成南高加索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很多阿塞拜彊的詩人與書法家。1830年,舒沙創立了阿塞拜疆地區的第一所學校及第一間公共圖書館,還承辦文學聚會,以及全民會議。
舒沙一直有一個名不虛傳的稱號--「音樂高加索」。這個城市是阿塞拜疆音樂文化搖籃。1901年舒沙首次舉辦了《東方音樂會》,嶄新形式的演唱會,對阿塞拜疆歌劇藝術的誕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舒沙在1904年成為南高加索地區的政治思想中心,亦開始有文獻提及關於亞美尼亞及阿塞拜疆的衝突。翌年,亞美尼亞對穆斯林展開大屠殺,整個地區成為民族衝突的競技場,挑唆亞美尼亞人進行民族運動。亞美尼亞人殺害阿塞拜疆人、搶劫並毀掉他們的家園;亦破壞很多阿塞拜彊在舒沙的文化、藝術品及建築物。自始,衝突在舒沙就像睡火山般,令人無法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