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作者:洪藹誠
2025年是第二年慶祝「國際清潔能源日」(1月26日),旨在倡導賦能社群,以公正且包容的方式推動向清潔、可靠能源的轉型。這一天也是我們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重要日子,在破紀錄的熱浪和水災等嚴峻挑戰下,我們需要積極投資可再生能源,加速擺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近年,在各種氣候和能源政策的推動下,全球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其競爭力也日益提升。以英國為例,該國在逐步淘汰煤炭並將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一倍後,創下了75年來最潔淨的電力生產紀錄。目前,英國從風能獲取的電力幾乎已與天然氣發電看齊。
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能跟得上中國的發展速度。中國在建設新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提前6年實現了其2030年的目標,即安裝1,200 GW的可再生能源裝置。
在這個響應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大趨勢中,香港有何定位?遺憾的是,香港在推動實質進展方面正逐漸落後於其他地區。政府的氣候行動計劃主要集中於從燃煤過渡到天然氣,雖然天然氣的污染較少,但仍然會產生碳排放。
本港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可謂停滯不前。還記得2022年時,當局曾計劃發展離岸風能來使本港的能源組合更多元化嗎?該計劃此後便杳無音訊,可能因擔憂成本上漲對低收入家庭造成影響而被擱置。
如果香港無法單憑自身力量加快發展步伐,也許該跳出框架,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新加坡的「區域電網」計劃,當地政府透過與鄰國合作,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引入清潔電力。
香港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充分利用其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優勢,與大灣區合作夥伴攜手推動更多經濟上可行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從而將清潔能源引入香港。這不僅能充分利用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生產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還能助力政府推動香港發展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的目標。
國際清潔能源日正在喚醒全人類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的步伐。若香港在本地發展可再生能源面臨困難,便應積極探索與區域夥伴合作的可能性,以支持全球過渡至更清潔、更綠色的未來。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