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襲廿周年|美國力圖反恐重塑外交政策 發動兩場重大戰爭
美國2001年9月11日發生歷史上最致命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近3000人死亡。事件曝露了美國情報機構和國內執法部門未能及時分享關鍵訊息的漏洞,令美國往後數年致力改革情報系統和反恐行動,重新調整外交政策。為免噩夢重現,甚至在短短3年間發動了兩場重大戰爭,上述種種所帶來的影響也引起不少爭議。
911恐襲過後,美國時任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誓言「要回應這些襲擊,讓世界擺脫邪惡」。他2001年9月20日正式宣布美國進入全球反恐戰爭狀態,採取多項國內反恐措施,對抗911元兇蓋達組織(al-Qaeda)等國際恐怖組織,包括宣布成立國土安全辦公室,保護美國未來免受襲擊。2002年11月25日,國土安全部正式應運而生,以填補情報系統的漏洞。
↓回顧911恐襲重要時刻:
發動阿富汗戰爭
基於蓋達組織的總部位於阿富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2001年10月7日首次啟動集體自衛機制後,美國和英國軍隊開始對阿富汗境內的目標進行空襲。北約2003年接管國際安全行動,自此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阿富汗的佔領和反叛亂任務持續了近20年。
喬治布殊2002年1月29日發表自911恐襲以來首份國情咨文,他把伊朗、朝鮮和伊拉克3國稱為「邪惡軸心」。包括歐盟和英國官員在內的批評人士表示,喬治布殊的演講內容破壞了外交努力。有分析認為,這破壞了伊朗與美國初時在阿富汗的合作,並促使朝鮮2003年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向伊拉克宣戰
2002年9月12日,喬治布殊將伊拉克與恐怖主義聯繫起來。他在聯合國大會的一次演講中,指責伊拉克拒絕停止支持包括蓋達組織在內的恐怖組織,又警告伊拉克正在開發可能轉交給恐怖組織的化學、生物和核武器。
喬治布殊2002年10月16日更簽署法案,讓國會授權發動伊拉克戰爭,抵禦伊拉克的持續威脅,並指出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府窩藏蓋達組織及其他恐怖組織,及擁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庫存。
美國國會為調查911事件而成立的兩黨全國委員會2004年7月22日發布調查結果,得出的結論是,恐襲成功是由於多項情報失敗,特別是情報機構與國內執法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報告還指出移民和航空安全系統出現弱點,以及整個政府無法掌握跨國恐怖主義的威脅。
惟諷刺的是,報告發現伊拉克與恐襲沒有任何關係,且關於沙特阿拉伯政府沒有參與其中的結論更引發持續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