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連番挑機 試探北京 建立強勢敢言形象
特朗普成功當選總統除了令人看到美國民粹主義的抬頭與精英政治的敗退,還增加了美國政府出現「政治不正確」言論與難以預計政策的可能性。他的黨友麥凱恩(John McCain)表示:「我不會對候任總統特朗普的每一個評論做出回應,因為它們可能在第二天就會被推翻。」
上任前「試水溫」
不過,在外交事務這個必須「政治正確」的領域,為何特朗普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特朗普的行為是隨性而為,還是由其團隊精心設計?
特朗普即將在明年1月20日正式宣誓成為美國總統,有分析認為,雖然特朗普沒有從政經驗,但仍有龐大的團隊在背後支持,因此他最近與蔡英文通電話和對「一中政策」的評論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希望趁上任前「試水溫」,在觀察北京的反應的同時,增加北京對他的重視。此外,特朗普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正如他在競選時一樣,可以快速地獲得國內和國際社會的關注,建立敢言和強勢的領袖形象。
特朗普對「一中政策」提出質疑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出訪拉美期間途經紐約,與美國候任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及其他候任總統的幕僚會面,傳遞北京對未來中美關係看法。這也是自特朗普當選後,北京首度公開承認有政府官員與特朗普團隊會面。
另一方面,特朗普內閣中有不少鷹派和親台灣的人士,其中包括了獲提名為國防部長的麥蒂斯(James Mattis)、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經濟與安全顧問納瓦魯(Peter Navarro)和在台灣出生的運輸部長趙小蘭等,這些成員將會影響「政治素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在麥蒂斯等鷹派人士眼中,擊倒「敵人」(中國)比起妥協更符合美國的利益,這或許也是特朗普對華強硬表態的原因之一。
北京如何應對挑戰
那麼面對特朗普挑戰「一中政策」這條底線,北京應該如何反擊呢?《紐約時報》指出,北京可以貿易投資、朝核、伊朗和氣候變化問題方面反擊特朗普。文章認為,如果中國在這幾方面採取不合作的態度,美國一樣會步履蹣跚。
至於台灣問題,如果特朗普真的支持台灣與中國抗衡,中國仍可以通過打擊台灣的經濟與國際生存空間,削弱它對美國的價值。畢竟商人特朗普最重視的是「美國的利益」,如果發現支持台灣無利可圖,他便會失去對台灣的興趣。
除此之外,既然特朗普將「一中政策」作為談判籌碼,北京也可以作出強硬反擊,也將台灣變為談判的籌碼,在輿論以及軍事上做出統一台灣的準備。
特朗普雖然對華態度強硬,但也無意軍事介入兩岸問題。《紐約時報》認為,美國不像台灣般需要面對生存上威脅,與中國正面對抗,因此在面對北京時,美國反而會顯得更為怯懦。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