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1年食近億噸魚 距海岸1000公里 成都人也可嘗新鮮魚生
清蒸石斑、香煎黃花魚、四川水煮魚、泰式酸辣烏頭、韓式醬鯖魚、魚刺身……亞洲人都愛吃魚,吃魚的種類或方式多樣。在個人層面,吃不吃魚可能只是口味問題,但從捕魚公司與國家的角度來說,人民對魚的需求,是利益,是政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最近發表一份報告顯示,亞洲多國對魚的需求持續增長,當它們共用同一海域捕魚,各國漁船的捕魚之戰必將愈演愈烈。
亞洲人1年食用近1億噸魚類
FAO發表的報告顯示,亞洲人於2013年總共食用了9,900萬噸魚類,佔當年可供食用的1.4億噸魚類約七成。不少亞洲國家的人口對魚類的胃口都在持續增加,中國人均食魚量增長尤為迅速,估計食用量將由現在到2025年增加兩成;日本是壽司與刺身的王國,但由於大量人口老化之故,魚的食用量估計將會下跌2%。
東海遇上200至300艘中國漁船 是等閒事
東海被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環抱,這片海域以往是日本漁民的寶庫,隨着中國對魚的需求增加,中國與日本的漁民競爭自然變得更加激烈。今年67歲的野村俊郎的父親在1961年成立捕魚公司,東海取之不盡的漁獲令他父親一生無休,但野村俊郎於2005年承繼父業以後不足10年,公司就被迫結業。漁獲減少與捕魚裝備成本增加固然是困難所在,但大批中國漁船湧到同一海域捕魚才是致命處。他指出,如今在他慣常捕魚的海域遇到200至300艘中國漁船並非稀見,船隻密密麻麻得連他們的船要駛過也有困難,但他承認,這些漁船都是合法經營的。
亞洲對魚的需求隨着各國的中產階層膨脹而有增加趨勢,中國是其中一員。愈益成熟的物流業,使中國內陸城市的人民隨時都能吃到新鮮魚類或海產。
就以四川成都為例,數年前,這個距離海岸1,000公里的城市還難以進口壽司與刺生;但現在,民眾都可以在超市買到新鮮的吞拿魚魚生,這全賴配備冷藏庫的貨車以及道路基建,將海產從2,000公里外的海港城市大連迅速運抵成都市內,改變了魚類及海產的消費市場。
東南亞的捕魚量將於2050年 下跌10%至30%
在各國漁船爭相出海搶奪漁獲之際,過度捕魚成為問題,全球增溫更是雪上加霜。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東南亞的漁獲將在2050年下跌10%至30%,泰國與印尼一些海域的漁獲更可能下跌40%。不過,全球的魚類生產量估計還是會上升,滿足各地民眾的胃口,這主要將有賴人工養殖的發展。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直至2025年,人工養殖將為魚類生產量提高近40%,惟有如此才能填補漁獲下跌的空隙。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