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新兄弟?】專訪「冥王星殺手」:殺冥王星時不信有第九行星

撰文:李駿生
出版:更新:

美國一份科研報告結論推斷太陽系「第九行星」(Planet Nine)存在,領導研究的天文學家布朗(Michael E. Brown)正正有份論證冥王星並非太陽系行星的其中一員。布朗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指出,「殺死」冥王星之前,不相信「第九行星」存在。

現年50歲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布朗(圖),撰寫了名為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因而得了「冥王星殺手」之名。(路透社)

冥王星2006年遭降格為矮行星(dwarf planet)之後,50歲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布朗,撰寫了名為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意譯:我如何殺死冥王星:為何它注定要死)的書,得了「冥王星殺手」之名。布朗向《香港01》記者表示,自己「僅僅一年前才相信『第九行星』存在」,冥王星降格之前,根本就沒有想過會有今次發現,「No idea at all!」

冥王星發現於1930年,2006年降格為矮行星。(NASA)

冥王星發現於1930年,但隨着布朗的團隊於2005年發現距離太陽更遠、名為厄里斯(Eris)的同級星體,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也告動搖,於翌年降格為矮行星,列為距離太陽約30個天文單位(即AU,每個天文單位定義為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里)外的古柏帶的其中一員。

 

到2016年的今天,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推斷「第九行星」的軌迹處於古柏帶以外,布朗深知別人會認為自己瘋狂。「眾天文學家會說:『又來?這班人瘋了吧。』我也會。但為什麼今次與別不同?因為我們找對了。」布朗知道今次的發現將受到眾多質疑,因此提出「第九行星」誕生的假說,解釋其身世之謎。

是次研究指出「第九行星」的運行軌迹與太陽的距離,介乎600到1200AU(約900億到1800億公里),比冥王星的平均39.5AU超出逾20倍。質疑的聲音可能會提出,太陽的原行星盤(圍繞着初生恆星的濃密氣體)若去到那麼遠的位置,星塵及氣體都十分稀薄,情況不利行星成形,更何況是體積有地球2至4倍、質量超過地球10倍的「第九行星」?

研究指出「第九行星」的運行軌迹與太陽的距離介乎600到1200AU,比冥王星的平均39.5AU超出逾20倍。科學家公布「第九行星」的構想圖。(路透社)

但布朗有信心可以解釋「第九行星」如何在誕生後「走」到那麼遠。研究團隊提出,原本「第九行星」大約誕生於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附近,成為大型行星,但後來受到太陽系外掠過的大型星體的引力影響,運轉軌迹漸漸外移,不過太陽系原行星盤的氣體引力卻又剛好足夠阻止「第九行星」完全脫離太陽系。

這個構想聽來好像十分巧妙,有為「第九行星」存在的假說「度身訂造」之嫌。不過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院的專家利維森(Hal Levison)認為以上的情景並非不可能:「通常這個說法都是錯的,但我今次十分雀躍。這次比擲公字更有趣。」

 

布朗的團隊是次研究,基本上就是靠分析數據間接地推論「第九行星」存在。01記者問道,全球科學家如何能證實「第九行星」的存在,布朗解釋:「各地的天文望遠鏡皆會開始搜索。」假如「第九行星」證實存在,最快何時會正式成為地球的「兄弟」,列入行星之列?「只待發現有收穫。」布朗對「第九行星」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