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滿三周年。此前一天,基輔舉辦了「烏克蘭:2025年」論壇。會上的最大新聞是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向記者表示他願意以下台換取烏克蘭加入北約。配合起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要求澤連斯基簽約交出烏克蘭價值5,000億美元礦產資源、要求重新選舉總統作為和談一部份的背景來看,這可能是澤連斯基絕望之中擺擺姿態搶佔道德高地的回應。
在同一個場合上,面對日前路透社有關美國談判代表提及斷供SpaceX星鏈(Starlink)衛星互聯網通訊服務作威脅的報道,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洛夫(Rustem Umerov)則表示烏克蘭有星鏈的替代方案,不過他卻沒有明確提到烏克蘭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雖然SpaceX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隨後已經公開否定路透社有關「斷供星鏈」的報道(以下),但從事態發展的推理來看,「斷供星鏈」的威脅確實有可能是壓垮澤連斯基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何澤連斯基「不得不簽」?
2月12日,特朗普沒有知會歐洲和烏克蘭同普京(Vladimir Putin)通電之後,美烏之間的外交衝突一波接一波而來。澤連斯基抱怨烏克蘭沒有參與美俄在沙特的烏克蘭和談;特朗普反指是烏克蘭開始戰爭;澤連斯基直指特朗普活在虛假資訊之中;特朗普則批評澤連斯基是沒有選舉的獨裁者,說法與俄方拿着澤連斯基總統任期去年屆滿、戰爭緊急狀態禁止進行選舉來渲染澤連斯基不是合法總統的宣傳同出一轍。其後特朗普雖然已經表明是俄羅斯「攻擊」烏克蘭,但兩人關係已經跌至冰點。
不過,「美國吞掉一半烏克蘭礦產」的協議卻似乎峰迴路轉。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特朗普和普京通電之後訪問基輔,直接要求澤連斯基在一小時內簽字,向美國交出烏克蘭一半礦產擁有權。澤連斯基認為可以繼續談,卻拒絕簽署這份美國不用作出任何未來安全保證的文件。
2025年2月12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基輔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後握手。(Reuters) 其後,雖然澤連斯基繼續表明不會出賣國家,但美國的要求卻變得愈來愈嚴厲,而澤連斯基卻出奇地繼續同特朗普政府幕後進行談判。根據不同媒體的報道,包括貝森特本人在英國媒體的撰文,美方最新的要求是要成立一個由美國完全擁有的基金,50%烏克蘭政府從所有天然資源和各種基建(例如港口)所得的收入要交到這個基金管理,其中一部份將會用來作為美國對烏克蘭重建的投資,而烏克蘭的供款要達至特朗普開出的5,000億美元為止--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烏克蘭政府去年從天然資源得到的收入只得11億美元。
外界流傳的協議版本甚多。其中一個由《紐約時報》得到的版本更要求烏克蘭要投入相當於美國援助兩倍的資金才會換到相關援助。
這種協議可算是「擺明搶劫」,畢竟美國至今給予烏克蘭的軍援和財政資助也只不過1150億左右,而且這些款項在拜登(Joe Biden)任內被視為援助而非借貸。要求烏克蘭未來向美國支付可高達5,000億美元的資金,而美國一點安全保證也不用付出,當中絕無公平性可言。
2025年2月20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Mike Waltz)在白宮簡報室向媒體發表講話。(Reuters) 可是,特朗普當局對於澤連斯基在短斯內簽署協議卻愈來愈有信心。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Mike Waltz)2月21日稱,「澤連斯基很快就會簽署協議,你們在短期內就會看到。」特朗普2月22日聲言,「我們離協議很近,我們最好就是離協議很近……我們要求稀土和石油,所有我們可以拿到的東西。」到2月23日,沃爾茲和貝森特也在不同場合宣稱澤連斯基會在本周就簽署協議。
在「烏克蘭:2025年」論壇上,澤連斯基從不同角度批評特朗普提出的協議,指出其價值遠高於美國至今對烏克蘭的援助、沒有未來安全保障、協議內的美國「援助」是利息100%的高利貸等等,聲言「我不會簽下10代烏克蘭人還要償還的協議。」
不過,同場表明願意「下台換取加入北約」的澤連斯基也承認最後他有可能不得不簽:「如果我們被強迫,而且沒有協議不行,那麼我們很可能就要簽。」
過去一周的談判形勢出現了什麼變化?戰場形勢沒有變。美國要求也沒有大變。唯一的改變就是路透社報道、馬斯克否認的「斷供星鏈」威脅。沒有星鏈,烏克蘭很可能真的打不下去。
美俄高官2025年2月18日在沙特首都會談,商討推動結束俄烏戰事,魯比奧、拉夫羅夫各率領美、俄代表團會談(Reuters) 星鏈:烏克蘭通訊的「血脈」
2022年2月,烏克蘭剛被入侵,其數碼轉型部長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就在Twitter(今稱X)上公開向馬斯克求助,馬斯克迅速回應送來星鏈接收器,讓烏克蘭軍人即使在前線也能享用高速網絡。
在烏克蘭戰場上,星鏈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美國陸軍戰爭學院(USAWC)去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就作了很好的總結:
「烏克蘭數位轉型部長費多羅夫將星鏈稱為『我們整個通訊基礎設施的血脈』。
星鏈一直是烏克蘭武裝部隊用來分享數據、協調軍事行動以及與美國和北約顧問在國外溝通的指揮控制軟體的核心。
在戰場上,星鏈使前線偵察隊能夠將無人機影像傳送給後方的砲兵部隊,有報道指其將定位和擊中目標的時間從20分鐘縮短至1分鐘。
烏克蘭甚至將星鏈天線安裝在無人機上,使士兵能夠遠程操控無人機。
除了戰場,Starlink還為政府和公民提供了可靠且廣泛的連接,包括剛剛解放的地區。」
由於星鏈如今的低軌衛星數目超過7000個,要直接打擊進行反制幾乎不可能。而精於電子戰的俄羅斯也曾經試圖干擾星鏈通訊,但最終似乎由於星鏈訊號強而且集中對準衛星的設計而失敗告終。同時,星鏈系統跟手機等電子產品一樣經常有軟件更新,也避免了俄方的網絡入侵攻擊。
2024年2月,烏軍士兵在前線安裝星鏈訊號接收系統。(Reuters) 不過,對於星鏈的依賴也為烏克蘭帶來不少麻煩。例如2022年9月,Elon Musk據報就曾阻止星鏈在克里米亞的應用,制止了烏克蘭當時利用無人艇攻擊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同烏克蘭官員發生過網上爭論之後,馬斯克更曾借援烏星鏈花費甚高來借題發揮,要脅斷絕服務,最終要美國國防部插手向SpaceX交付半年大約1400萬美元左右的費用,其他國家和民間組織也以不同方式援助烏克蘭的星鏈應用。
到去年8月烏軍「反入侵」俄羅斯進軍庫爾斯克州(Kursk)之時,由於星鏈禁止在俄羅斯使用,烏軍無法使用星鏈也有可能是其未能大舉佔領庫爾斯克州領土、如今更失掉七、八成佔領區的原因。
知道自己無力反制星鏈,同馬斯克頗為友好的普京政府,就透過地下渠道大量進口星鏈,在俄烏戰場上使用。雖然俄羅斯境內理論上無法使用星鏈,但在烏克蘭的戰場上卻可以。去年以來,俄軍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星鏈通訊,取代原有的無線電通訊。於是,後方軍人透過無人機直播畫面定位敵方目標之類的能力已不再是烏克蘭的專利。去年10月烏克蘭失掉烏南一處高地要塞武赫萊達爾(Vuhledar)之時,就有前線烏軍將失守的其中一個原因歸於俄軍使用星鏈通訊。
2025年2月20日,俄烏戰爭期間,美國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在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會面時握手。(Reuters) 在烏克蘭的戰場上,烏軍在人數和砲彈上已不及俄軍,技術創新是其中關鍵。烏克蘭在戰爭之初就已經在星鏈通訊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被喻為「大炮版Uber」的指揮溝通App,迅速的資訊交流是其戰爭優勢。而如今在烏克蘭蓬勃發展的軍用無人機產業,其戰場上的有效應用也難以離開星鏈提供的通訊能力。
相比起傳統的導彈、坦克、防空系統、自走炮、炮彈等等軍備,星鏈可說是烏克蘭拿在美國手上的命根。歐洲國家如果下定決心也還能傾力向烏克蘭輸出這些傳統軍備,去彌補美國可能斷絕軍援後的空缺,但如果特朗普同馬斯克決定把星鏈拿掉,沒有人有任何替代方案--傳統衛星通訊依賴極少量離地球數萬公里的衛星,頻寬遠較星鏈為低,延誤也遠較星鏈為高。
拿掉烏克蘭的星鏈服務、同時讓俄軍繼續使用星鏈,很可能會構成對烏克蘭的致命一擊。
俄烏戰爭3周年前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3日在基輔會見傳媒。(Reuters) 這,就是澤連斯基如今承認最後無可奈何也可能要將大量國家資源(及其收益)幾乎無條件交給美國的原因。
這裏有三個戰爭的教訓。
其一,新時代的戰爭講求的不只是船堅炮利,背後的資訊交流技術極其重要。
其二,正如民用無人機的戰爭應用一般,像星鏈這樣的新時代「軍備」並不是純粹的軍備,而是本身有極大商業和民用價值的產品,隨着科技創新投入國防產業,很多同樣是民用技術的關鍵軍事技術將會掌握在非政府機構或個人手上,他們的決定對戰爭走向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其三,失去關鍵技術的控制,將會讓人予取予攜。一種技術的關鍵性並不反映在其價格之上--烏克蘭整場戰爭的星鏈服務費也及不上一兩架F-16戰鬥機的成本--然而,星鏈如今卻似乎變成了澤連斯基最終不得不在「美國帝國主義式掠奪」和「戰敗」之間作出抉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