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德國舉行第21屆聯邦議院選舉。此次選舉因2021年12月上台執政的社民黨(SPD)、綠黨、自民黨(FDP)「紅綠燈」聯盟解體而提前七個月舉行。作為執政黨,社民黨成為最大輸家,其支持率為16.4%,比2021年的25.7%下降9.3百分點。中右翼的基民盟/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以28.5%的支持率領先,但優勢不如預期。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20.8%得票率比上次大選增加10.5百分點%,成為此次大選最大贏家。但是,由於德國政黨存在不與極右翼政黨聯合執政的防火牆,所以另類選擇黨還是不能進入執政聯盟。
此次綠黨得票率為11.6%,比2021年大選減少3.2百分點;自民黨得票率從上次大選的11.5%下降到4.3%,未達到進入聯邦議會的門檻。選舉結束後,領先的聯盟黨將與其他政黨進行組閣談判。由於其得票率沒有此前預測的高,即使與社民黨、綠黨組建「大聯合政府」也只有56.5%。所以,此前預測的德國政治由左轉右的趨勢其實並不明顯,中右翼和中左翼政黨相互牽制的局面很難打破。德國政壇這種左右搖擺的局面,對於扭轉德國經濟頹勢絕不是好消息。
撰文:田德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歐亞所研究員
社民黨緣何失利?
社民黨此次失利,根源在於朔爾茨(Olaf Scholz)政府在執政期間未能有效維護德國的國家利益。由於政黨意識形態的限制以及綠黨的道德壓制,朔爾茨政府在能源、外交等方面全面倒向拜登主導的西方聯盟,使德國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追隨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放棄俄羅斯穩定的能源供應,導致德國工業基礎惡化、民眾生活壓力驟增。
圖為2025年2月2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票站民調結果公布後會見選民。(Reuters) 這一決策不僅違背了德國的經濟利益,也損害了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朔爾茨政府在軍事上支持烏克蘭的同時,又因顧慮戰爭升級而拖延交付重型武器,被盟友批評為「猶豫不決」的兩頭不討好,這進一步削弱了德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在國內經濟政策上,朔爾茨政府同樣表現不佳。面對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朔爾茨政府未能採取有效的刺激措施,導致德國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上升。在財政政策上,社民黨和綠黨主張通過舉債融資刺激經濟,而自民黨則堅持憲法中的「債務剎車」條款,主張嚴格控制政府債務,三黨之間的分歧導致財政預算難產,政府無法有效履行職責。
此外,朔爾茨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相對寬鬆的態度也引發民眾的不滿。近年來,德國媒體極力渲染難民湧入給德國的社會福利體系和社會治安帶來了巨大壓力。另類選擇黨趁機打出反移民牌,吸引了大量對移民問題不滿的選民,進一步擠壓了社民黨的生存空間。由此可見,朔爾茨失敗的根源在於無法擺脱政黨意識形態的限制和執政聯盟內部的拉扯,而這種機制此次大選後也依然存在。
聯盟黨能否力挽狂瀾?
如果不出意外,聯盟黨領導人默茨(Friedrich Merz)將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競選過程中,默茨領導的聯盟黨聲稱將引導德國應對經濟衰退、另類選擇黨崛起和國際影響力下降的頹勢。在經濟政策上,聯盟黨承諾推動德國經濟年均增長至少2%,並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如優化營商環境、減稅、促進產業回流等。在移民政策上,聯盟黨繼續向右轉,主張加強邊境管控,減少難民接收。在外交政策上,聯盟黨強調維護德國的國家利益,主張在歐美關係中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2025年2月23日,德國柏林,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 黨魁默茨在出口民調結果公布後發表講話。(Reuters) 然而,即使聯盟黨順利組建執政聯盟,上台後也很難擺脱德國中間派政黨相互牽制的局面。在黨內,聯盟黨內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別和利益集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例如,在對俄政策上,黨內部分成員主張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而另一些成員則支持繼續對俄制裁。
在聯合政府組建方面,聯盟黨雖然在選舉中獲得領先優勢,但要組建一個穩定的聯合政府並非易事。社民黨拒絕全面合作,綠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與聯盟黨存在較大分歧,聯盟黨與這兩個大黨的合作難度較大。另類選擇黨在選舉中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但由於德國政治防火牆的作用,聯盟黨在政策上又必須與其保持明顯的差別。
因此,儘管聯盟黨在選舉中獲勝,但由於黨內、聯合政府內部和德國政黨體制的牽制,恐怕很難實行較大幅度的改革,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困境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圖為2025年2月24日,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AFD)聯合黨魁魏德爾(Alice Weidel)在大選結束後出席新聞發布會。(Reuters) 德國的未來在哪裏?
德國當前的困境從根本上說是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的結果。隨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德國傳統的製造業優勢受到新興經濟體的挑戰,經濟面臨着轉型升級的壓力,而十幾年來德國在這方面進展緩慢。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德國長期受到美國和歐盟的壓制,沒有能力保持戰略自主,使其國際影響力不斷下降。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國際角色,採取理性務實的內外對策。在經濟領域,德國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的競爭力。在能源政策上,德國應擺脱對單一能源供應國的依賴,實現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在外交政策上,德國應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歐美關係中保持平衡,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提升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中國一直把德國視為全面戰略伙伴,德國政府只要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中德合作的前景就依然良好。
此次德國聯邦議會選舉的結果反映出德國民眾對現狀的不滿和對變革的渴望。新的德國政府應該深刻反思過去的政策失誤,積極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採取理性務實的對策,真正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回顧歷史,默克爾曾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引領德國在後冷戰時代走過了長達十幾年的「黃金時代」。她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重大挑戰時,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政治智慧。她的政策主張既維護了德國的國家利益,又兼顧了歐洲的整體利益,為德國贏得良好的國際聲譽。德國新政府應汲取默克爾的執政經驗,減少無謂的黨爭和政治拉扯,帶領德國再次發揮「歐洲火車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