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攝」落地底 二氧化碳變岩石 冰島新法緩全球暖化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牽繫全人類命運,各地專家及政府多年來一直尋找成效高而成本低的減排方式。科學家在冰島測試以另一種方式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將這種溫室氣體注入岩石之中並埋於地底。多年來,發電廠燃燒來自地下化石燃料,排放出的碳化合物進入大氣,新技術就如令屬於泥土中的碳回歸泥土之中。參與研究的專家稱,新技術成本較低,有望成為全球環保事業的先驅典範。

冰島科學家在海勒西迪地熱發電廠進行實驗。(網上圖片)

科學家在冰島測試以「碳收集及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的火山岩。二氧化碳與玄武岩層(basalt)接觸後發生化學作用,將氣態的二氧化碳轉化成固體的石灰岩(形態如一般礦物岩石)。這種以地質封存的新方法將大氣中的碳化合物轉化成固體,若廣泛運用,理論上可有效降低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遏止氣候暖化。

專家解釋,將二氧化碳氣體注入岩層,原預料轉化成固體需時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但今次結果顯示過程僅需兩年。今次的項目,目標在1年內「埋葬」1萬噸二氧化碳。

德荷曾做海牀測試 易泄漏成本高叫停

「碳收集及儲存」(CCS)可應用於收集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阻止氣體進入大氣層,並「埋葬」於地下。德國與荷蘭過去合作,由科學家在歐洲北海的海床測試類似做法,但因運作時容易泄漏、需受密切監察,增加成本,因此中止。英國政府原定向境內的「碳收集及儲存」項目撥款10億英鎊(約112億港元),惟去年11月以技術未成熟為理由,撤回撥款。

是次研究是冰島海勒西迪(Hellisheidi)地熱發電廠推出的「碳固定」(Carbfix)試驗計劃一部分。過程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先與水結合,再注入400至500米深的玄武岩層。

過程中所需的玄武岩常見於全球各地及海床。海勒西迪發電廠地下的玄武岩層環境特別適合作「碳收集及儲存」,二氧化碳注入岩層後只需兩年,便有95%變成固態。領導項目的阿拉迪(Edda Aradottir)稱,這種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效率奇高,「令人驚喜」。

聯國委員會肯定新技術成本效益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形容,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之中,「碳收集及儲存」技術最具成本效益、扮演重要角色。專研「碳收集及儲存」的愛丁堡大學教授哈素丁(Stuart Haszeldine)讚揚新技術為世界提供安全方法,以較低成本收集二氧化碳。

今次的研究報告刊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6月號。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注入玄武岩層,使其轉化成固體。(科學》圖片)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