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者《紐約時報》撰文:中國將贏得貿易戰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美國和中國這兩大經濟體出現貿易磨擦,結果固然會是兩敗俱傷,但國際社會也非常關注誰會佔優和利益較多。美國一名經濟學教授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國將會從這場貿易戰勝出。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和中國副總理劉鶴曾會面,磋商如何化解貿易分歧。(路透社)

雪城大學經濟系教授洛夫利(Mary E. Lovely)研究的是中國經濟,近期學術文章包括〈中國勞工分配:私有產權形式及低調補貼〉、〈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國角度〉等。

她上周三(8月8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如何贏得貿易戰〉(How China Wins the Trade War),指出如果中美貿易戰的勝負準則是誰能製造更多就業機會和財富的話,那麼中國將會勝出,因為「它在更巧妙地玩這場遊戲」,「減輕國內企業遭受的打擊」。

美國政府指控「中國製造2025」是不公平政策,揚言要透過關稅逼使中國修訂。(路透社)

洛夫利同意,中國的貿易政策不公平,損害世界貿易體系,例如對外不開放某些行業、補貼重工業等,但是她認為總統特朗普加徵關稅,未能應對這些問題。因為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中,約六成是美國等外國企業生產的貨品,對中國徵稅實際上對美國和歐洲公司徵稅。

文章指出,歐美公司無法通過將業務迅速轉移出中國,只能自己承擔進口稅或轉嫁美國消費者,所以最終受害的其實不全是中國企業。量化而言,洛夫利指出中國公司每損失一美元的銷售額,中國經濟所受的影響並不到一美元,部分由生產鏈的其他國家例如韓國和美國承受。

洛夫利提出的第二個論點,是中國向其他國家開放經濟來抵銷影響。包括2018年6月底,中國政府宣布讓外國投資者更容易進入中國的銀行業、農業、汽車業和重工業,電動車Tesla最近首度獲准不用合資落戶上海,建立他們全資的工廠生產電動汽車。洛夫利認為中國在進一步扣連國際供應鏈,但特朗普政府卻反其道而孤立美國製造商。

基於這兩點,洛夫利認為中國會贏得貿易戰,並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反美國家庭將面臨更貴的電腦、衣服和其他商品。

7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宣布會展開貿易談判,取消壁壘,歐盟亦會增購美國大豆及天然氣。(路透社)

自美國和中國政府磨擦升溫,不少經濟學者及傳媒紛紛討論,到底哪個國家的政治及經濟環境較能在貿易戰中佔優。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日前撰文指,美國有危機輸掉貿易戰。他認為如果美國人自己不大幅增加儲蓄,貿易逆差始終也不會減少。

在路透社專欄評論經濟的Gina Chon上周二(8月7日)亦撰文指出,美國政府的貿易談判預計可增加至少3500萬美元(約2.73億港元)出口額,但這與總統特朗普關稅政策引起的反作用——各國採取報復關稅措施給美國帶來的傷害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整體弊多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