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話與黑森林--德國統一背後的文學神話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說服人的方法有三:「說之以理、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所謂「人心肉做」,人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首兩種方法很多時未能直接令人感受到行動的迫切性,以情先行卻往往收穫最豐。
掌握住文學中的感性,文人往往最能撼動故步自封的人心。以文學改變時局於歷史上的例子多不勝數,有美國潘恩的《常識》、台灣龍應台的《野火集》等等。格林童話創造了數代人的共同記憶,更為德國奠下統一基礎。

《小紅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原來原版的小說有告誡意味。(Getty Images)

格林童話 德國建國的奠基石

《小紅帽》、《灰姑娘》、《睡公主》都是格林兄弟從民間收集再改編的童話故事,這些故事結構異常簡單,但只要你一開始讀下去,人物鮮明的性格就會令你難以忘懷,世界彷彿變得單純。以德國城郊做背景的故事往往為平凡生活注入想像,而愛國的格林兄弟更從中滲入他們想像中的德國人特性。由兩人共同編採而成、在1812年出版的童話集最終令一代人留下共同記憶,而建國的基石就此奠下。

雅各格林(Jakob Grimm)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兩兄弟於十八世紀末出生,他們本來長於小康之家,但幼年喪父後家道中落,幸好他們最終均能在大學畢業,並對語言學及民間故事產生興趣。

在那些年間,德意志地區遭法國入侵,當地的文化被外來者逐步改變,法國、拉丁,甚至希臘文化都比德國文化地位為高。

德意志的知識分子適時興起一股本土思潮,努力尋覓散失各地的德國傳統,希望能重塑德文及德國文化的尊嚴。為呼應這股席捲全德國的風潮,北方的普魯士亦在推波助瀾,築起弘揚德意志文化的博物館,為保存相關藏品提供了金錢援助。就在這樣的大時代,格林兄弟展開他們收集散失各地的童話之旅。

《花衣魔笛手》面世200周年,德國哈默爾恩(Hameln)有人扮演角色,帶領三名裝扮成老鼠的小孩子走在街上。(Getty Images)

森林亦是德國城鎮的天然屏障,它阻擋外來者入侵。在格林童話中,壞人通常都居於森林內,或須經過森林才能到達德國人的土地,這些故事有意將在森林中央的德意志民族團結在一起,用地理的共通點在潛意識中植入統一意識。

森林,到處都是森林

格林童話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許多故事都是以森林作背景,就如《小紅帽》和《糖果屋》,原來這也是德國特產。這個中歐國家到處都是森林,長滿杉樹、松樹等巨木,在西南部著名的黑森林更是當中的表表者。看着深不可測的密林,人類對它又敬又畏,對未知世界的想像油然而生,亦為童話故事提供了一個肉眼可見的佈景。

文學史學者施瓦布(Sandra Schwab)指當時歐洲的浪漫主義重新發現自然之美,森林當然是其中之一,而童話亦反映了當時的文壇面貌。在童話中,森林總站在城鎮的對立面,是一個讓童話故事中的英雄探險之地。但森林的神秘亦有危險的一面,小紅帽就是在這裏遇上奸險的大灰狼,而女巫則多於深山等待迷路的小孩。

森林亦是德國城鎮的天然屏障,它阻擋外來者入侵。在格林童話中,壞人通常都居於森林內,或須經過森林才能到達德國人的土地,這些故事有意將在森林中央的德意志民族團結在一起,用地理的共通點在潛意識中植入統一意識。

童話內的德國情

德國人的國家情懷,或多或少都會在文字中呈現,而大家熟悉的《灰姑娘》故事正是其中一例。故事中的美麗主角灰姑娘甫開始就喪母,並被後母及其帶來的兩名漂亮但心術不正的女兒迫害。灰姑娘在惡劣的環境下,被迫穿起襤褸的衣服,滿身污穢,全家所有家務都由她承擔。幸好,灰姑娘最終獲神仙打救,在舞會上邂逅王子,結果飛上枝頭變鳳凰。

用民族主義的眼光來解讀,故事顯然並沒有那麼純真。灰姑娘的角色代表着德國人,在外來者的壓迫下在自己的家園卻變成「二等居民」,要聽從施害者的指令及做最下等的工作。但在地獄般的環境下,灰姑娘仍然保持高潔的個性,堅忍不拔,完成後母給她的任務,絕無半點怨言,與德國人當時的際遇及反應相近。而故事中的父親幾近隱形,就如當時德意志各邦國無力對抗外來入侵者一樣,無力挽救自己的親生女兒——德國人。

格林兄弟編寫了著名的童話集,創造了每一代的德國人共同記憶,為德國統一貢獻良多。(Getty Images)

童話中的自強不息

此外,童話集的初版包含色情元素的部分被民眾投訴後,格林兄弟就花更多精力使故事變得更在地、更適合兒童閱讀,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明顯已加入語言學家的修正。單純地想像自己民族為高潔,只能令民族陷入孤芳自賞,並不能令國家前進。所以力量、勇氣、正直亦是格林兄弟透過童話所強調的德國民族的重要特性。

格林兄弟編輯的童話集中,很多故事均有着對英雄的熱愛及尊重。英雄們在不同的童話故事中大都經歷同一個橋段:在森林內穿梭,將邪靈及猛獸擊倒,最後贏得美人歸。

這種單向易明、邪惡永不能戰勝正義的故事,孩子非常受落,令他們相信彷彿有了英雄的力量及正直,就能得到成功,這亦成為了童話集大賣的原因。

民族的根由童話長出

民族主義情懷確實貫穿了格林兄弟的一生,雅各格林曾說:「我對祖國的愛是如此神聖,這種情感在苦痛及厄運中反而變得更為強烈。」或許格林兄弟本來只是想收集散落各地的民族遺產,並不是以政治作主導。

但由於各童話故事內善惡分明,結構簡單,並能夠與自然環境連結,故事內的信息因而能輕易感染赤子之心,成為每一代人傳承下去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就正正是當時鬆散的德國渴求的一股聲音。

格林童話的出版距離1871年德國統一有近60年時間,而大一統支持者的共同經歷或許就是童話書中的英傑事蹟。沒有了動人的故事和勇氣,民族主義者又如何抓住大家的根,說服各邦民眾接受德國統一呢?所以將格林童話比為德國統一的基石絕不為過,因為德國民族每一個個體並不是一句「我們都是德國人」來建立,同類的感覺是由人類一字一詞、一磚一瓦去逐步形成,單靠法律上的國籍,在共同記憶面前反會顯得蒼白無力。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