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基因單一難敵真菌 再度面臨絕種

撰文:黃家欣 高紫恩
出版:更新:

鮮艷的黃色外表,鮮甜的味道,營養十足又易於保存,內外兼備的完美水果──香蕉,受「香蕉癌症」之稱的黃葉病威脅,面臨絕種危機。香蕉的完美是其吸引之處,也是其致命原因:人類為了確保質素,以無性繁殖方式種植香蕉,但當出現如黃葉病這些難以抵抗的真菌時,便不能透過演化應對。

(Getty Images)

香蕉營養價值高,存放時間長,食用方便,撕皮吃掉不會有太多汁液弄髒雙手,是水果當中的人氣王。不過,這外表看來強勢的水果,其實不堪一擊。

美國非牟利機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出版的期刊《PLOS病原體》刊登研究報告,指新型黃葉病──「黃葉病熱帶第4型」(Tropical Race 4,TR4)過去十多年只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出現,但2013年起,TR4開始蔓延到南亞、中東、非洲及澳洲等,並急速擴散,反映現行的隔離措施及全球通報機制無助阻止TR4肆虐。

關注黃葉組織Panana Disease在Twitter上分享受TR4影響的香蕉根部。(Twitter圖片)

黃葉病有多種類型,這種病主要是通過香蕉樹的根部進入樹的中心,令蕉樹內部發黑及枯萎,無法傳送水分及養分,蕉葉發黃,長出的香蕉非常細小,甚至不能結果,最後整棵樹死亡。黃葉病無藥可醫,而且容易傳染,透過水分及殘留在機器或鞋子的泥土,便會散播,即使一棵樹死後,黃葉病的真菌孢子可留在土地裏數十年,期間若有新樹長出,而環境合適,孢子便可繼續生長。若一棵香蕉樹受感染,兩、三年內便可令蕉園內所有蕉樹也枯萎。

人類總是重複犯錯:單一作物逼死香蕉

現時99%食用香蕉均屬華蕉(Cavendish),又稱香芽蕉。華蕉對TR4毫無抵抗力,因此TR4又被稱為「香蕉癌症」。雖然TR4仍未蔓延到出產全球五分之三香蕉的拉丁美洲,但專家認為,由於TR4傳播容易,預視將來也會傳到這塊香蕉的最後樂土。

華蕉是小果野蕉的一種,現時市場上售賣的香蕉均屬華蕉。華蕉與其他由人類培植的香蕉一樣,沒有核,花朵也不能透過花粉傳播繁殖,種植方式是將吸芽分株,因此它們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相同。面對如TR4的真菌或疾病時,華蕉無法靠DNA變化而存活過來,全球香蕉業界可謂坐以待斃。

諷刺的是,這不是人類第一次經歷香蕉絕種,即使經歷一次重大損失後,香蕉業界的操作也沒改變。上世紀60年代,黃葉病1型便令大麥克(Gros Michel)絕種;據估計,當時全球因大麥克絕種所造成的損失達23億美元,相當於現時的182億美元。專家認為黃葉病源自東南亞,佛羅里達大學病理學植物教授普勒茨(Randy Ploetz)則相信是來自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真菌,包括黃葉病,自古以來便與野生蕉共存,透過不斷進化,野生蕉能抵抗黃葉病,但由人類培植的大麥克卻不能。當黃葉病1型傳到南美,大麥克便全軍覆沒。

(Getty Images)

由於市場對香蕉需求強勁,商家開始大量種植華蕉以取代大麥克,雖然華蕉味道較大麥克差,保存時間也不及大麥克,但可抵抗黃葉病1型。然而,當1980年代商家到馬來西亞大量種植華蕉時,黃葉病在馬來西亞已經進化至「所向披靡」,結果華蕉也被新型黃葉病打敗。有研究人員嘗試再尋找替代品,培植出名為「金手指」(Goldfinger)的肥短型香蕉,但與華蕉味道差異極大,成熟期需時很長,而且難保這種香蕉不會再受其他類型的黃葉病侵擾。

雖然TR4是來自大自然的真菌,不是蕉商製造出來,但卻是他們的種植模式導致今時今日的狀況。天然種植模式不利短期利潤,因為基因不同,農作物會有差異和缺陷。要種出一定產量、質素穩定的農作物以增加利潤,不少商家會採取單一作物(monoculture)方式耕種。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亦令商家放棄原本多品種的生產方式,只專注種植需求較大的農作物。

單一作物是現代工業型農業廣泛使用的耕種模式,指在一塊農田或一個農業系統中,連續多年只種植單一種農作物、植物或飼養一種牲畜品種。單一作物時,農民只需集中應對同一種農作物的種植要求及其他問題,可以最低成本大幅提高產量及收成。不過,持續栽種同一種農作物,該農作物較難適應天然環境,增強害蟲及疾病的威力,當農作物受同一病原體感染,便會嚴重影響收成。

專欄作家克佩爾(Dan Koeppei)指,解決華蕉絕種的方法,是令農作物多樣化。(克佩爾提供)

百年來 九成農作物消失

事實上,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料,自20世紀初至今,九成農作物品種及半數種類的家禽,已經從農場消失。FAO分析,這種農業生物多樣性(agrobiodiversity)減少情況的成因很多,當中包括人口急劇增長令糧食需求增加,以及對天然資源的競爭加劇,農民除了改善農業技術以增加收成,亦開始採納單一作物模式,種植的農作物及飼養家禽和魚類的種類大幅減少。

FAO提倡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指這能令農業系統更加穩定及提高可持續性,農民種植不同種類農產品,即使個別品種收成不理想,或者外銷價格不理想時,仍有其他產品可幫補,維持生計。學者近年亦開始質疑單一作物更賺錢的說法,認為中型規模的有機農田,較工業型農田利潤更高,因為中型規模農田種植不同植物,有相輔相成之效。

不少專家指,若不改變單一作物的種植及養殖模式,未來食品種類會越來越少,類似香蕉絕種的情況只會不斷發生。單一作物扼殺了農作物的多樣性,進而扼殺我們的味覺。

雖然各界早已點出問題的癥結,但業界應對的態度相對消極,只是一味尋求可以代替華蕉的香蕉,同時被動地嘗試阻止黃葉病蔓延。可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依然守舊,欠缺創意。

同樣,作為消費者也有責任去促進農業多樣性。在全球化及企業霸權下,大型品牌的產品隨處可見,例如常見的香蕉品牌地捫(Del Monte)和都樂(Dole),或者其他著名食物品牌,在超市總是放在當眼的位置。環保人士建議消費者,不要只貪方便,要多花心思去了解產品及生產商的背景。

(Getty Images)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