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教宗】梵蒂岡放權 方濟各大愛包容 率教廷走向現代家庭

撰文:謝媛彰 陳智深 黃家欣 陳駿豪 李藹明
出版:更新:

教宗方濟各於4月8日發表有關家庭價值的宗座勸諭(Apostolic Exhortation),呼籲世界各地的羅馬天主教會近12億信徒,須了解現代家庭生活複雜,並尊重不同性取向人士。有部分人表示對勸諭內容失望,稱教宗給人的形象較為先進。儘管勸諭沒有公布任何新規條,但這次確實是代表教廷對現代家庭及性小眾人士態度的轉變,慢慢走上摒棄墨守成規教條主義之路。

教宗方濟各對同性戀持開放態度,得到很多非教徒的群眾支持。(getty images)

今次的宗座勸諭名為《愛的喜樂》(原名為拉丁文Amoris Laetitia,英語譯作The Joy of Love),長達256頁及有391條註腳,內容並沒有下達任何命令或任何新規,主要討論教會對家庭價值的取向及處理手法。教宗在勸諭中指出,「各地教會能尋求更合乎當地文化、傳統及當地需要的解決方案」,並不需要強硬執行教廷的規例。

家庭概念在過去一個世紀出現了很大變化,教宗希望教會能夠更接納離婚及再婚人士,要離婚人士「更加融入教徒社區」,指應讓他們領聖體更是對這些人士的一大喜訊,教廷對於何謂婚姻有一套很嚴謹的看法,以至離婚及再婚者在教會內有一種被排斥的感覺。「我想指出的是,聖餐並非完美者的獎品,而對弱者來說強效的是藥物及營養」,方濟各這句說話對離婚及再婚信眾來說,確是經歷了這麼多年來的心靈慰藉。

巴西一個遊行中,一人高舉寫上「上帝是同性戀」的汽球。(getty images)

教廷宗座家庭委員會主席帕利亞(Vincenzo Paglia)表示:「這份宗座勸諭會令那些期待規條的信眾失望,但教宗想打破的正正就是這種思維,尤其是在這些議題上。」

更重要的是,該份宗座勸諭顯示出教宗欲下放權力的態度與方向。勸諭用了兩年時間籌備,要求向全球各地的地區屬會派發問卷,以得到全球信眾對家庭看法的回覆。他亦與各地主教舉辦了兩次會議,鼓勵他們在會議討論及提出在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分歧。

宗座勸諭改變教廷未來態度

下放權力到地方及地區教會與神職人員,讓他們在緊跟教廷規條之外,提供其他可以基於當地文化因時制宜的指導,是一大突破。勸諭在「拯救家庭」,它將會改變教廷在未來幾個世代的態度與行動。

社會在過去半世紀急速轉變,很多人都對什麼是家庭及教會有另一番解讀。美國是全球最多教徒的國家,每七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指自己屬於某個支派的基督教。不過,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5月進行的一次民調發現,這種情況正慢慢改變。美國成年人認為自己是信徒的比率在7年間下跌近8個百分點,由2007年的78.4%跌至2014年的70.6%。信眾人數、以教會儀式進行婚禮的人數不斷下跌,方濟各需要想出辦法令這個現象逆轉。

相對於前數任教宗,特別是本篤十六世,方濟各的一舉一動都建立了溫和改革派的形象。此形象令他在教會內外都受到熱烈歡迎。根據民調機構蓋洛普的全球民調顯示,教宗方濟各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領袖。

一本通書不能看到老,宗教教義亦然。方濟各坦言,神職人員不能把道德律令,簡單地套在那些生活狀況不算正常的人身上,不能把律令當作石頭擲向他們。教宗的意思,是要讓神職人員不要只按章辦事,而是讓他們幫助信眾了解神在生活中所做的事,即使他們的生活曾被教廷認為是不正常,「規例重要,但個人良心同樣重要」。

同性戀與跨性別人士的信徒,特別重視這份宗座勸諭,希望從中得知教廷對於性小眾人士的態度有所改變。教宗在文件中提到同性戀者需要得到尊重,亦不可以「不公義歧視」他們。然而,方濟各同時重申教廷在這方面的固有態度,指同性婚姻不能跟異性婚姻相提並論。儘管性小眾人士對此感到失望,認為勸諭的內容與教宗平時傾向溫和開放的取態不同,但這結果實在不令人意外。

菲律賓馬尼拉的LGBT的支持者在市內巡遊。(getty images)

保守開明角力 改變態度更重要

在羅馬研究天主教的學者斯卡拉菲亞(Lucetta Scaraffia)估計,教宗或許都希望公布一份更具改革性的文件,不過他在教廷內面對着很大阻力,擔心他真的會公布一份更改教條、又或令教廷內部人士認為是道德修正主義者一次重大勝利的宗座勸諭。卡拉菲亞稱,教宗需要退後一步,令他的取態未至於與教廷割裂。

要改變千年的教廷保守文化,相信並非單靠教宗一人可以做到。教宗一直致力改變態度而非改變規條,一個更包容的教廷是教宗在其任內希望達成的目標。

2013年3月19日,方濟各接任天主教教宗一職。他就為領導下的教廷訂出角色——「為窮人服務的貧窮教會」。自此,教廷逐漸放棄其高高在上的姿態,要在社會上扮演「鹽」這一調味料的作用。沒有人會單單吃鹽,但鹽卻能提升食物的鮮味與味道。這就是教宗方濟各心目中的教會,教廷的強項正正是它的弱勢。教會並非一個非政府組織,它照顧窮人和被邊緣化人士。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