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革命7周年 「狂人」卡達菲遠去 惟民主經濟未見曙光

撰文:張紹韜
出版:更新:

2010年底,阿拉伯世界吹起反政府浪潮,利比亞2011年2月17日亦爆發革命,最終成功推翻獨裁總統、「狂人」卡達菲(Muammar Gaddafi)。該國民眾於上周六(17日)慶祝革命第7周年,但興高采烈的背後,國家仍處於撕裂,經濟未見有復甦,不少人認為卡達菲的離去並非代表天下太平。

利比亞民眾2月17日慶祝革命發生第7周年,除傳遞火炬外,慶典亦有步操、歌唱及煙花表演,場面十分熱鬧。(VCG)

當地上周五(16日)開始慶祝,在多個城市傳遞象徵革命的火炬,上周六傳到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大批市民在烈士廣場(Martyrs' Square)聚集,高舉紅綠黑的國旗。慶典亦有步操、歌唱及煙花表演,場面十分熱鬧。

人們正享受在萬眾歡騰的日子之際,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革命不值得慶祝。有人更質疑卡達菲離去,並沒有為利比亞帶來繁榮自由的國度,反而令國家陷入另一場困局。

2月17日革命

受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影響,利比亞2011年2月15日出現和平的反政府示威,及後因軍方武力鎮壓,人民最終選擇起來反抗,後稱2月17日革命(17 February Revolution)。其後聯合國介入事件,北約國家多次出動戰機轟炸;同年10月20日,卡達菲而被反政府軍殺死,結束42年的獨裁統治。

革命本是為推翻獨裁政府而出現,當時人民渴望國家將擁有民主制度,並由一個民選領袖帶領。不過7年後的今天,所有希望仍是落空。

利比亞2011年2月17日爆發革命,「狂人」卡達菲(Muammar Gaddafi)最終倒台。(VCG)

分裂使民主路更遠

縱使「狂人」被推翻,利比亞仍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自2014年開始,利比亞一分為二,強人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領導的東面政府以圖卜魯格(Tobruk)作首府,西面政權則以的黎波里為都。聯合國2015年成立總統委員會(Presidency Council),以總理薩拉杰(Fayez al-Sarraj)為首,成立當地第三個政權。而恐怖組織ISIS更於2014年11月入侵利比亞,情況持續至今。

聯合國利比亞支援計劃主席薩拉馬(Ghassan Salame)認為,在政局如此混亂下,當地今年底不宜舉行總統大選。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研究員薩伊尼(Federica Saini)更表示,民主並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是需經歷長久、殘酷及困難的過程」,有時建造國家更花上「數十年甚至幾個世紀」。

縱使「狂人」被推翻,利比亞仍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和平之路遙遙無期。(VCG)

不再對國家有冀望

作為石油大國之一的利比亞,本應極具潛在發展力,可以成為「非洲的沙特阿拉伯」。然而,當地自2011年內戰起經濟一直處於低迷,停電及銀行擠提就如家常便飯。通貨膨脹及落後的公共服務更使當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地人17歲的貝希爾(Hamdi al-Beshir)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他自2011年便等待國家擁有民主的那一天,但事與願違,認為自己「不能像父親一樣等了卡達菲42年仍未見有民主」,更指:「我沒有興趣再等待,最終我的青春與生命只會流逝。」

卡達菲倒台將近7年,利比亞政權未被穩定,加上內戰從未停止,經濟難以重見天日。難怪貝希爾表示期望有天能離開利比亞,並且「永不回頭」。

卡達菲倒台將近7年,利比亞政權未被穩定,加上內戰從未停止,經濟難以重見天日。(VCG)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