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1周年】愛玩Twitter的總統 細數專屬關鍵詞(上)
美國總統特朗普話題不絕,無疑是過去一年最吸睛的人,即使是不太熱衷國際政治的普通香港市民,想必也對他深感興趣,知道這位總統是個不折不扣的「戲精」。如今特朗普執政剛滿一年,我們透過數個關鍵詞,回顧一年來較受港人關注的事件,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位白宮之主。
#脫群
提到特朗普,香港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質疑、蔑視國際組織或條約,包括先後退出旨在圍堵中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要求重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不理國際反對,拒絕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並退出為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提供教育援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特朗普不斷「脫」,難怪有Twitter用戶仿效「Brexit」,發明「Amexit」(美國脫群)這個語帶譏諷的hashtag。
說起來,Amexit的理由並不複雜──他對TPP、NAFTA和《巴黎協定》的態度源於擔憂美國競爭力受損;他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因為後者對美國的中東盟友以色列懷有「偏見」。當然,特朗普並非鐵板一塊,聲稱只要達成一份「公平」的協議,美國便會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與很多選舉時擺出一副模樣,上任後卻擺出另一副模樣的政客不同,特朗普落實政綱確實「不遺餘力」,而每次宣布相關決策後,總會引來各國批評,賠上美國信譽。不過「狂人」懶得理會,只要保住以色列,以及確保那些藍領選民繼續支持他就好。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副教授刁大明接受《香港01》訪問時稱,前總統奧巴馬畢竟還有理想主義的一面,希望維護國際道義,特朗普則更逐利,更強調利益,「讓美國利益再平衡,使美國利益最大化、責任最小化。」刁大明直言,美國違背了「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這個樸素的道理。
#外交失態
「在我勝出(大選)後,全世界的人都致電給我,我從不知道原來世上有這麼多國家。」特朗普去年11月訪問日本時,不知真傻還是假傻地說出這番話。作為環球小姐選舉(Miss Universe)主辦人、業務遍佈全球的地產大亨,這究竟是哪門子的「國際視野」?
「狂人」上述言論或許只是開開玩笑,無傷大雅,但他和其他國家領袖互動時的表現,則肯定貽笑大方。他去年2月接見訪美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竟與對方握手達19秒,完全不顧外交禮節,弄得對方翻白眼,場面令人發笑。去年3月,他會見到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早已榮升祖父的特朗普竟像小孩鬥氣般拒絕與對方握手,舉止活像一名老頑童。更過份的是,特朗普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通電話時,盛傳由於不滿兩國先前達成的難民協議,竟然怒氣衝衝地掛掉電話,對盟友缺乏起碼的尊重。
特朗普對日、德、澳這些大國尚且如此粗鄙,對待小國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多國領袖去年5月出席完北約峰會並會見傳媒時,原本站在較後位置的特朗普竟然大力推開前排的黑山總理馬爾科維奇(Duško Marković),好讓自己站在前排,成功「霸位」後,望也不望對方一眼,態度非常傲慢。
粗鄙不文、口出狂言、桀驁不馴……這就是人們在地鐵新聞廣播,或者各大媒體頭條報道中接觸得到的特朗普形象。對一些渴望見到強勢領袖的選民而言,他或許是個可信任之人,但在外交場合,所謂「強勢」可能只是唯我獨尊的代名詞,而各國領袖亦發現,與這位打著「令美國再次偉大起來」旗號的總統打交道,遠比與以往的美國總統打交道難得多。
外交失態尚算小事,但假如在維護西方價值觀上產生分歧,美國和友邦的嫌隙就很難修補了。默克爾在北約峰會後堅定表示,「歐洲不能再完全依靠英國和美國」,歐洲人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要為自己的未來奮鬥,為歐洲人贏得尊嚴。」
#fakenews
「如果我相信CNN、NBC、《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的假新聞,我不可能入主白宮!」自參選以來,只要媒體作出不利報道,特朗普便動輒斥之為「假新聞」。即使在上任後,特朗普仍堅持這一「習慣」,經常向主流媒體開火,成為自尼克遜(Richard Nixon)以來,與媒體關係最惡劣的總統。
不過,這位膽敢向「第四權」宣戰的總統,本身是否就一定有公信力?
「民主黨人私通俄羅斯,我的競選團隊沒有通俄」、「看到毒品源源不絕地湧入美國,我們需要邊境圍牆」、「當我競選時,我在貿易議題上對中國非常強硬。去年(上任後首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3500億美元,數字是最低的」……
這都是特朗普12月28日接受《紐時》訪問時所說的,他在短短30分鐘內,合共24次信口開河;《華郵》1月10日公佈的數據更加嚇人,在過去一年,他在公開場合及日常生活中發表不符事實的言論超過2000次!在執政首年,通俄門、邊境圍牆、中美貿易等議題都是美國政壇焦點,受到媒體廣泛報道,一旦總統發表誇張失實的言論,自然令人側目。
美國主流媒體代表的是一套被指為宣揚「政治正確」的價值觀,這正是引致一些保守派選民不滿的根源。對早已厭倦政治正確的選民而言,特朗普痛批「假新聞」有助宣泄他們長期的不滿;但對於不好此道的人,特朗普完全是個瘋漢,唯恐走避不及。
美國波因特研究所(Poynter Institute)去年12月初的調查顯示,特朗普上任後,民主黨支持者較以往更相信媒體,但共和黨和特朗普支持者對媒體的觀感則愈趨負面和極端。可以說,「狂人」加劇了其支持者對媒體的質疑,長遠而言,這對媒體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產生不良影響。
#弱勢群體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是我們的夢想……它是一個寫在人類靈魂上的承諾。」特朗普1月15日(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在Twitter轉發白宮發佈的短片,向這位已故黑人民權領袖致敬。
然而,馬丁路德金的長子馬丁路德金三世(Martin Luther King III)在華盛頓出席紀念活動時,對特朗普的「善意」不屑一顧,「當總統堅稱我國需要更多來自白人國家的人時,我不認為我們須花時間談論他在說什麼。」
馬丁路德金三世所指的,是特朗普早前涉嫌種族歧視的言論──盛傳在一次討論移民問題的閉門會議中,有多次種族歧視前科的總統出言不遜,形容海地及非洲多國為「屎坑國家」(sh*thole countries),質問為什麼不能讓像挪威這樣國家的白人居民移居美國。
事實上,「屎坑論」只是一年以來,特朗普連串爭議性舉措的最新例子,他還向多個穆斯林國家的居民發出入境禁令,在Twitter轉發英國極右政黨「英國優先」的反穆斯林影片,拒絕譴責國內「白人至上主義」遊行,以及企圖終止奧巴馬年代開始實施的DACA計劃(暫緩遣返兒童時代抵達美國的人)。
在美國,持種族主義觀點的人比比皆是,他們視非白人外來者為威脅,破壞美國利益,而早在美國本土落地生根的黑人或其他少數族裔亦受到很多制度性歧視。
特朗普帶來的隱憂更為嚴重,因為他透過最高權力,把種族主義觀點轉化為具體政策。在特朗普年代,一些被指涉嫌種族歧視的人獲委以重任,包括曾笑稱3K黨「是一個還可以的組織」的司法部長塞申斯(Jeff Sessions),以及一度出任白宮首席策略師、列席國家安全會議的「另類右翼」旗手班農(Steve Bannon)。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