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 外界風雲變幻 伊朗外交維持定力

「只顧對外擴張、罔顧民生。」這是此次伊朗示威的人民痛批政府的原因之一。回首2017年,伊朗在區內的活動似乎比前一段時間相對平靜,不僅停止區域勢力擴張,反跟俄羅斯致力敘利亞和平進程。即使老冤家沙特強勢挑釁,伊朗也只是冷眼相待。坐擁8,000萬人口和完備的工業基礎,伊朗具備周邊國家缺乏的國力底藴。而對核協定虎視眈眈的特朗普,才是伊朗眼中的心腹大患。
「伊朗人民長期被政府壓迫,忍飢挨餓,如今他們終於意識到要奮起反抗,是時候改變了!」伊朗的全國性示威第二天,特朗普便按捺不住在Twitter上發文。前一天,他還留下更露骨的推文:「看來伊朗政府撐不了多久了。」至上周三,特朗普共發出六條關於伊朗的Twitter,從指摘它支持恐怖主義,「殘酷剝削人民」,再到警告伊朗當局「不要輕舉妄動」,無所不包。
伊朗示威 歐美立場迥異
對伊朗示威者的支持,似乎不是特朗普口舌之快。上周二(1月2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黑利表示,美國正在尋求召開安理會和人權理事會的緊急會議,討論伊朗局勢。黑利說:「伊朗人正在爭取自由,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國務院政策專員霍克(Brian Hook)也提到:「美國正動員國際社會支持其立場,特朗普政府已積極和各國斡旋發布聯合聲明。」
然而英國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僅表示關注事件,德國外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則提及,德國已要求伊朗當局傾聽抗議者的心聲,還提到「示威行動必須遠離暴力」,跟伊朗總統魯哈尼早前的說法差異不大。事實上,除了美國和以色列,大部分西方國家只表達了關注,並未有明言支持何方。
英、法領銜的歐盟國家積極參與阿拉伯之春所帶來的戰局,本以為卡扎菲或巴沙爾政權很快倒台,新選出的政府勢必倒向歐盟。怎料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ISIS的崛起令法國陷入恐怖主義的陰霾中;數百萬難民湧向歐洲,更令剛從歐債危機中恢復的南歐各國叫苦不迭。由此引發的民粹主義風波,更從前年開始席捲歐陸。
美國的高調錶態反而為伊朗當局轉移焦點製造口實。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上周二首次就此次示威向國民發表講話,指「示威是由伊朗的敵人一手製造」。最高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更點名美國通過網絡向伊朗發動代理人戰爭。事實上,飽受制裁之苦的伊朗中下層民眾雖然走上街頭,但對於曾經發起制裁,甚至威脅廢除核協定的美國,不會抱有什麼好感。《紐約時報》早前刊登評論:「特朗普如果真想幫助伊朗示威,便最好閉嘴。」前國務院分析專家大衛米勒(David Miller)亦在CNN網站撰文,敦促美國跟伊朗示威風波保持距離。
跟早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情況類似,特朗普的決定未必符合美國利益,其本人卻能在攪動中東渾水的同時,獲得一部分國內選民的支持。美國SSRS民調公司今年10月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美國保守派當中,將伊朗視為「嚴重威脅」的選民佔42%,遠超自由派選民的14%。但伊朗人更為擔心的是,特朗普會否為了取悦選民,而悍然廢除伊核協定。
外交勢力擴張至收縮
「不要巴勒斯坦!不要黎巴嫩!只要伊朗!」這句口號在本次示威中喊得震天,抗議政府將大筆資源投入外國,忽視民生疾苦。事實上,幾年前的伊朗確實在中東攻城掠地。遭受制裁而變得艱困的伊朗,在2012年依然撥出92億美元援助巴沙爾政權。而在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前,伊朗革命衛隊中精鋭的「聖城軍」就派出約8,000人的特遣隊進入敘利亞,和政府軍協同作戰,還肩負起指揮真主黨武裝及培訓政府軍部隊的重任,在巴沙爾最為艱困的時期幫了他一把。
也門內戰中同樣出現伊朗的身影。胡塞武裝在2014年竄起後,長時間保持實力堅挺,伊朗提供的大量援助功不可沒。儘管德黑蘭方面多次否認,卻難以平息外界的質疑。去年年底,美國向外界公布胡塞武裝向沙特發射導彈的殘骸,試圖證明該枚巡航導彈具有伊朗國防工業的特徵。一個月後的12月3日,胡塞武裝宣稱向阿聯酋發射了一枚巡航導彈,從相關視頻片段中可以看出,該枚導彈類似伊朗研發的「索莫爾」導彈。由於擁有巡航導彈的國家不在多數,胡塞武裝從其他渠道獲得該武器的機率是微乎其微。
然而,自2017年俄羅斯牽頭敘利亞和平進程開始,伊朗在地區事務上便趨於低調。去年4月的阿斯塔納會議上,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國達成協議,決定在敘利亞戰局最為激烈的四個地區劃設「衝突降級區」(de-escalation zone)。儘管伊朗和真主黨武裝在當地掌握絕對優勢,大可將反對派武裝趕淨殺絕,也依然遵守協定規定。留在敘利亞境內的革命衛隊士兵,只停留在靠近黎巴嫩和伊拉克的邊境地區,守衛已經取得的「什葉派生命線」。
面對伊朗地區影響力迅速提高,遜尼派統治的阿拉伯國家自然異常緊張,更在今年由防守轉為進攻。去年中,海灣國家以卡塔爾同伊朗間保持曖昧關係為由,對其實施「斷交加封鎖」的懲戒措施。在黎巴嫩,沙特亦盡力破壞真主黨和遜尼派間的合作,逼迫總理哈里里辭職,試圖火中取栗,將什葉派勢力掃出政府。遜尼派國家與伊朗的敵對程度,甚至超過與其多次交戰的「仇人」以色列。以色列參謀長、陸軍中將埃曾科特(Gadi Eizenkot)11月表示將同沙特建立情報共享機制,對付伊朗。此番情勢下,伊朗轉為低調也是情理之中。
國力決定外交態度
經歷敘利亞內戰的洗禮,伊朗已鞏固了連接波斯灣和地中海的「什葉派走廊」,戰略實力達到空前高位。此次在伊朗國內爆發的示威已經證明:繼續維持高壓的擴張態勢,將耗費大量的經濟和外交成本,反倒令後院起火。而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低調,爭取國際社會支持,令美國不敢廢除伊核協定,才能維持經濟高度增長,保護伊朗國家利益。
伊朗核協定簽訂後,伊朗已結束連續四年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到今年3月,伊朗經濟可實現4.2%的相對成長,年通貨膨脹率也將由34%下降至10%左右。魯哈尼上周三宣佈,伊朗政府將對經濟「動大手術」,以回應民意訴求,清理伊朗受到制裁期間,依附於軍隊和宗教勢力的非法金融機構。種種改革和發展大計都需要穩定外部環境配合。
即使伊朗保持處變不驚的外交姿態,仍舊是中東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中國前中東特使吳思科向《香港01》表示,在中東地區,除了伊朗什葉派,原本還有兩個較具野心的政治力量:西部的伊拉克以及東部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這兩派力量跟伊朗什葉派政權高度對立,但經歷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後已被瓦解,伊朗因而取得無出其二的區域影響力。
當下同伊朗競爭的沙特阿拉伯在綜合國力上難以同伊朗抗衡。沙特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僅算得上是中型國家,同伊朗接近大國標準的8,000萬人口難以匹敵。跟沙特較為單一的石油經濟不同,伊朗工業體系的完整度在中東地區僅次於以色列。早在巴列維時代,伊朗仿效美國展開工業化進程;伊斯蘭革命後,更因為惡劣的國際環境,受形勢所迫而建立完整自主的多元化產業。如今,伊朗有能力自主研發包括飛彈、衛星等多種尖端科技。儘管受到伊斯蘭教法的約束,伊朗女性地位在中東地區亦無出其二,大學程度的女性比例甚至高於男性,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都很少出現。
已取得的短期戰略成功,加之深厚的國家底藴,使得伊朗有資本保持戰略定力。經歷此次的抗議風波,伊朗應會保持這一路線,將更多資源投入民生和經濟建設,未來的發展之路似乎趨向樂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閲周報,閲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