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泥漿摔角無日無之 說好的「抽乾沼澤」呢?
「現在是時間『抽乾沼澤』了!」特朗普競選期間,形象化地提出這句口號,意思是要徹底改變華府的政治生態。然而,從他年初就任以來的情況來看,美國不單沒有走向善治,情況反而更加惡劣,圍繞「通俄門」的爭議只是最新例子。兩黨各自盤算、媒體煽動輿論等戲碼連日上演,在赤裸裸的政治操作下,「沼澤」沒有被抽乾,反而被填滿。
在任何國家,最高權力更替都是極為嚴肅的事,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俄國干預自然牽動美國輿論。然而,縱使「通俄門」調查不斷深化,令俄國干預大選的操作逐漸公諸於世,人們甚至愈發相信俄羅斯有能力干涉到美國的最高領導人,但兩黨民意代表此時不僅未有履行他們監督政府的憲制責任,反而各懷鬼胎。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干擾我們正在國會所做的事,因為我們正努力解決民眾的問題。」共和黨籍的眾議院議長賴恩(Paul Ryan)早前接受電台訪問時拒絕直接評論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等三人被起訴。賴恩的回應正好反映共和黨人目前的取態——避免與特朗普鬧翻。民調機構「拉斯穆森報告」10月30日公布民調,約57%共和黨選民認為共和黨「應該更像特朗普」,認為「應該更像參議院共和黨人」的僅33%。共和黨人為免得罪選民,不敢就醜聞高調批評特朗普,變相為後者壯膽,可能導致他做出諸如辭退特別檢察官米勒、特赦「通俄門」疑犯等瘋狂舉動,恐怕釀成憲政危機。
當然,共和黨並非沒有人膽敢與特朗普撕破臉,但只限於那些即將告別政壇、毋須擔心自身選情的政客。例如,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弗萊克(Jeff Flake)10月25日在參議院表示,為了向兒孫負責,不想與特朗普同流合污或保持緘默。他斥責特朗普的言行駭人、魯莽、不莊重,形容會「危及民主」。另一表明不會競逐連任的共和黨田納西州參議員科克(Bob Corker)亦痛斥特朗普說謊成性,破壞美國在世界的地位。
以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為首的建制力量選擇留在政壇,代價就是必須保持沉默,不能高調批評總統。但他們卻無法高枕無憂,因為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Stephen Bannon)為首的「特朗普主義」勢力仍然繼續向他們開火,班農甚至制訂「名單」,阻止一些眼中釘在明年中期選舉連任。
大部分美國人不願總統被彈劾
令人意外的是,民主黨除了個別議員,大部分竟同樣保持低調,並未就「通俄門」最新進展高調發表意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政治科學副教授斯皮爾(Robert Speel)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在有證據證明特朗普涉嫌犯罪前,大部分美國人都不願看到他被彈劾,他以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8年被彈劾為例,當時共和黨人極力爭取攆走這位民主黨總統,卻在同年底的中期選舉遇到民意反彈。鑑於目前特朗普仍有一定民意支持,民主黨人似乎不想冒這個險。當然,假如米勒公布總統的犯罪證據,情況可能有變。可以說,民主黨只是在等待可以將特朗普一軍的時機。
兩黨政客各懷鬼胎,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美國媒體就「通俄門」醜聞亦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手法。馬納福特被起訴的消息傳出後,CNN及MSNBC等自由派媒體很快跟進報道,保守派媒體霍士新聞卻沒有立時跟進。
部分傳媒甚至質疑米勒的誠信,幾近人身攻擊。《華盛頓郵報》10月24日披露,希拉里競選團隊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去年曾經聘請一家名為Fusion GPS的調查研究公司,這家公司後來聘用專家編輯一些資料,最終導致有關特朗普可能通俄的檔案被公開。就在米勒起訴馬納福特當日,右翼電台主持人林博(Rush Limbaugh)批評,米勒的舉動徹底扭轉輿論,「目的是要(幫希拉里)掩飾……這是轉移視線的經典案例。」經常被指報道失實消息的極右政治網站「Gateway Pundit」甚至形容米勒的調查是「政治迫害」。
保守派媒體刻意淡化「通俄門」醜聞,同時大幅報道對希拉里不利的消息。除了不斷狙擊希拉里聘用Fusion GPS一事外,就連2010年一宗商業交易亦被翻舊帳。奧巴馬政府當年(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期間)批准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收購加拿大企業Uranium One,後者據稱控制美國20%的鈾礦資源。美國政治時事報章《The Hill》早前報道,聯邦調查局有證據顯示俄國在收購Uranium One時,曾經採取賄賂等手段,促成美國眾議院上月24日宣布展開兩項與希拉里有關的調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政治科學副教授斯皮爾認為,這宗「醜聞」曝光後,霍士新聞等右翼媒體連日來不斷炒作,與自由派媒體炒作「特朗普通俄」的操作幾乎毫無分別。
米勒正式起訴馬納福特等人,意味「通俄門」調查進入新階段,一般相信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兒子小特朗普等人亦可能面臨檢控。對美國觀眾而言,真相事關美國最高權力的清白,然而對世界的觀眾而言,美國政界及輿論界黨同伐異的混亂現況,早已讓此事變味,如今「通俄門」已經變成共和、民主兩黨圍繞最高權力的政治鬥爭。對於厭倦華府政治的人而言,「抽乾沼澤」這個口號或許頗有吸引力,但現實是美國政治生態沒有任何改善迹象,應該抽乾的沼澤反而被填滿。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