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趟鬧市森林浴 香港是時候檢討寧靜政策還市民「靜」土
香港人每天營營役役,還得包容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噪音。要尋找一處寧靜的環境好好休息一下也不是一件易事。近年歐美等地流行一種森林浴的保健活動,據知可以為都市人帶來一定的身心寧靜。《香港01》記者於是找來本港第一位森林浴導師帶我們走一趟,看看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答案。
九月下旬某個周日下午,經過早上的大驟雨後,烈日當空,天氣也變得悶熱起來。記者乘坐地鐵來到石硤尾站,再步行約5分鐘,大汗淋漓的走到石硤尾山山腳的集合地點,森林浴導師Jasmine Nunns早在那裏等候。之後,我們一行四人便起步往山頂方向進發。
森林浴於1982 年由日本林業廳所創,主要目的是讓人遠離城市各種污染,包括噪音,並透過放慢身心用五官感受大自然,概念來自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修行方式,其後成為一項全國重要的養生保健活動。日本政府當年有見全國九成三人口在城市生活,決定對森林浴的功效展開研究,過去十年便投放了逾1,000萬美元,有些日企更將之納入員工健康計劃一部分。Jasmine 介紹,她安排的森林浴活動一般約3小時,步行距離大概只有800米,今次活動亦因採訪而有所調整。
從戰兢走到平靜
「森林」一詞感覺很遙遠,在香港哪裏尋?石硤尾山是鬧市中的隱世小山,鄰近港鐵站,距離深水埗和太子也不遠。由山的外圍一路走來,途人已經少得出奇。由山腳走到山頂大概只需15 分鐘,路不算難走。誰知一起步,Jasmine 就提醒我們在山上或會有流浪狗、蜜蜂和蛇等昆蟲動物出沒,頓時令懼怕狗隻的記者大吃一驚,只好戰戰兢兢跟在後面走,還不時得要向後回望生怕有狗隻跟上。不一會,我們就離開了石屎路,沿着一條隱世小徑來到一處小平地。
導師着我們放下隨身物品後,指導我們閉上眼睛去感受,用觸覺、嗅覺、味覺和聽覺來感受。原來,當閉上眼睛,感官會立刻放大起來:風吹過身軀的輕撫,陽光照落到皮膚上的温暖,就連空氣也彷彿可以透過舌頭來品嘗,這些感覺都是平常沒有細緻地去感受的。除了觸覺,聽覺也變得靈敏,可以注意到附近的聲音,如來自飛機、汽車、風、流水、小童嬉戲和落葉等聲音,原本看似極奇寧靜的環境,背景的聲音原來也多達至少十種。我們又順從導師的指示,嘗試找出令自己愉悅的聲音,才發現環境中的風聲和流水聲是如此令人放鬆,似是有種安撫心情和釋懷的作用。
沿小路繼續走,Jasmine 故意把腳步放得極慢,或許就是這種刻意的舉動,令我們轉向留心細看四周環境,記者此刻方發現,附近的城市景象幾乎全都被花草樹木所掩蓋,令人絲毫不覺它們置身於鬧市之中。我們走到另一處的空地上安坐,彼此分享了一些對活動的看法和感受,記者覺得,花一些時間感受大自然,過程中原有的憂懼也會漸漸消失殆盡,悶熱感也因乘涼樹蔭下一掃而空。唯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其中一個活動導師指示我們去找附近的一棵樹「傾談」,予人瘋癲之感。不過,Jasmine 由始至終強調所有活動都是自願性質,加上活動前參加者已獲告知森林浴除了聯繫大自然,也志在重新聯繫自身和他人,故花時間和自己相處一下這種感覺也頗特別。
寧靜給予沉思空間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Jasmine 說,她的童年在離島的村莊度過,自小就經常爬樹、挖蚯蚓,又在村落間採摘草莓等生果,對動物和大自然充滿熱情;長大後從事多年動物福利及環境保育等慈善工作,近年在美國取得森林浴導師認證後,成為本港首位相關導師,並創辦森林浴活動機構Kembali (印尼文「回歸」的意思)。記者問Jasmine,參加森林浴的人抱着什麼期望呢?她說,參加者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紀,各人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但多數人希望與自然環境建立聯繫,也有可能是享受它所帶來的寧靜,Jasmine說:「有研究指我們每天思考約5萬到7萬次,當中有不少是重複的。」在森林等自然環境裏步行,可以令我們放下這些繁多的思考,讓心靈達到相對寧靜的狀態。
同行友人Kanice 說,她一向喜歡寧靜的環境,曾經有段時間在外國生活,住所附近就只有墳場,晚上區內很少人出入,靜得耳邊也聽到嗡嗡聲,但寧靜的環境讓她有更多靜思的空間,「好難得在香港找到一個地方,可以遠離城市嘈吵的聲音。這次體驗不止是感受寧靜,還好像跟自己的心靈溝通,放鬆心情。」我們再往山頂前進,轉到另一處滿布青苔的空地上,享用Jasmine 為我們即場煮沸的熱茶及果仁,她說此茶有紓緩喉嚨及定神的功效。Jasmine 認為,生活在香港這樣壓迫的環境,容易因城市、工作等種種壓力,令感覺變得不再敏銳,有些人或會選擇透過酒精和藥物去麻醉自己,造成我們與自身、他人以及大自然環境間的巨大分離。
森林浴的基礎原理,是透過開放各種感官來聯繫大自然。她解釋:「前提簡單但深邃,花時間享受大自然,令我們和大自然、世界重新建立關係,發展出一種歸屬感,同時也是傾向對自身的關注。」基於這個原因,步行提供了有別於行山的體驗,也使參與其中的人採取全新的態度對待大自然。
大家閒聊一番後,不知不覺已到活動尾聲。下山時分,太陽也隨之下山,氣溫明顯下降不少。行程結束後,我們一行人均感到有點筋竭力疲,甚至有點腳震,但不約而同感到無比放鬆。朋友Katy 事後說,雖然不認為石硤尾山就是「森林」,而且那裏有不同的聲音,不算是完全寧靜,但兩個多小時置身在花草樹木之中,遠離日常生活,她得到心靈上的平靜。活動後當晚各人都睡得很好,可見大自然的環境的確有種讓人身心平靜的效果。
當晚,記者十分回味這趟寧靜之旅,因為它讓我真正享受到一種寧靜的環境和柔和的狀態。但令我困擾的,是生活在繁忙又高壓的香港,除了這片森林外,又可以在哪裏感受到片刻的寧靜?苦思良久,日常除了聲音不絕的辦公室、人聲夾雜的巴士,回家後還是受到家裏和鄰居的噪音滋擾。絕望之中,記者還是依舊將耳塞帶好以便進入夢鄉,期待夢見那片令人愉悅的寧靜樂土。
森林以外無靜土?
研究顯示,森林浴可降低壓力賀爾蒙水平,有助改善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兒童專注力。遠離鬧市除了帶來片刻寧靜,森林浴之所以有治療之效,其中一個原因是植物釋放的芬多精(Phytoncide)有助增強免疫力及降血壓;也有研究指,長期病患者及術後康復者吸收這種有機化合物後,有助加速他們康復的進度。
不過,想享有類似效果也不一定要玩森林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自去年開始,發起「公園處方日」(Park Prescriptions Day,Park Rx)的全國社區健康項目,鼓勵市民多到種滿植物的公園,與大自然建立聯繫和促進健康。項目顧問Robert Zarr 醫生認為,公園是一種被醫生忽視的資源,他解釋:「(一般而言)我們會用直接吃藥的方法,或者建議病人去找專科醫生。但實際上,很多病症都與生活方式有關。」英國、澳洲和新西蘭也在進行類似的推廣和研究。
在人煙稠密的香港,空氣污染、光污染及噪音問題相當嚴重,但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2013 年一項相關研究報告卻顯示,相比多受道路噪音困擾的歐美等地,香港所受的噪音來源更多,包括建築工程、鐵路、航空交通、商業活動及鄰舍環境等,但香港人對噪音和睡眠受噪音干擾的反應,竟較其他發達經濟體系的居民溫和。部分委員認為,這可能是香港人已適應高密度的居住環境,對噪音問題採取了容忍的態度。
首席研究員兼中文大學的林健枝教授則指,有關研究並無證據證明人會對噪音習以為常,但顯示噪音暴露量增加會加快人的心率及延長覺醒的時間。香港早已制定《噪音管制條例》,然而從不少國家的經驗看來,香港政府還是有不少地方急需改善,包括加快進行對環境噪音的相關研究、教育民眾和改善社區規劃等;至於香港人亦可參考外國例子,透過到公園或享受森林浴等,不時親親大自然以促進身心健康。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