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1/4城市陷噪音困境 新京報:像治理霧霾一樣治理噪音污染
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是離城市居民最近的兩種污染。內地對前者的治理,相關的行動計劃與立法漸趨完善,但對後者,除了一部《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很少有成體系的實質性治理。
據工人日報報道,環保部日前發布《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內地城市聲環境現狀。報告顯示,城市聲監測夜間1/4不達標,這意味著內地1/4城市睡在噪音裡。
《新京報》今日(31日)發表評論,指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這兩種離城市居民最近的兩種污染——對於前者的治理,從國家到地方,都制定了相關行動計劃,立法也日漸完善,但對於後者,除了一部《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只能在一些政策文件中找到隻言片語。這一令民眾頭痛的問題,在部分政策制定者眼中,似乎只是無足掛齒的民生小事。「全國1/4城市睡在噪音裡,不能再讓城市噪聲繼續成為環境改善的短板,不能再任由這一公共健康殺手肆虐,像治理霧霾一樣治理噪音污染,這是公眾的殷切期盼。」新京報以此作結。
另一方面,今年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社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然而,建立封閉式小區的原意,除了保證住戶安全之外,也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噪音污染。政策要求社區大幅開放乃是為解決交通阻塞問題,而此舉,會否又與當今的「噪音治理」背道而馳?
噪音治理國外有經驗可循
在內地,噪音污染,民眾飽受其害,然而每次投訴此類事件卻多遭推諉,即便維權成功獲得補償,也很難彌補噪音帶來的身心傷害。噪音不僅擾民,這種「看不見的污染」危害,毫不亞於空氣、水、土壤這三大污染。世衛組織和歐盟合作的一項研究表明,噪音污染不僅只讓人煩躁,睡眠差,更會引發或觸發心臟病、學習障礙和耳鳴等疾病,在歐洲地區,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程度僅次於空氣污染,每年導致約3000人死亡。
噪音污染的治理,國外有不少成功經驗。以城市噪音的兩大來源——交通和施工為例,在日本,建築工地無論大小,施工時都會包裹上厚厚的帷幕,隔音又防塵。日本人造房子的工地上也沒有大量工人,更多的工作是在標準化的工廠裡完成,再運到工地裡,像搭積木似的進行拼裝。
在德國,為了治理交通噪音,該國規定了公路交通噪聲的極限值,大量鋪設低噪音路面。德國還把車輛噪聲檢測列入車檢,迫使汽車廠家改進設計。德國不僅規定經過居民區的公路、鐵軌旁須豎起噪聲防護屏,還在機場周邊培育森林。
而在內地,目前對於噪音的立法還是相關減噪技術的推廣,都遠落後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噪音污染歸屬多部門 統一監管難
工業噪聲、建築施工噪聲歸環保部門管;交通運輸噪聲、生活噪聲,原則上歸公安部門管,噪音污染多部門管理,卻難以實行統一監管。同時,民眾投訴噪音污染,舉證成為一大難題,相關的執法快速反應機制也沒有建立。
聲屏障被公認為減少公路和軌道交通噪音的有效措施,但在許多城市,該誰負責設置聲屏障屢屢引爭議,許多緊靠著城市快速路的地塊被開發為小區,但有的路段並非及時建起聲屏障。而且即使建成的聲屏障,標準也較低——全包圍的聲屏障隔音效果雖最佳,但因造價昂貴在實際中也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