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智能雙城記: 新加坡全為生存 首爾以經濟為本
談到智能城巿(smart city),新加坡是亞太地區走得較前的模範。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智能城巿時,就點名提到新加坡是正面的示範。面積僅67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天然資源有限,可持續發展是重點議題。據當地《海峽時報》分析,新加坡發展智能城巿及推動可持續發展,其實是硬幣的兩面。
誠然,正如新加坡環境及水資源部前部長維文去年4月解釋,新加坡步向智能城巿,基於「絕望的想像力」,並非因為創新科技「引人入勝」,而是「求存」之道。維文在任時,同時監督官方「可持續新加坡藍圖」及「智能國家計劃」,這個安排已經揭示科技與城巿緊密融合,對新加坡具核心意義。
新加坡的交通、教育、疾控、食水等系統已智能化多時並屢獲殊榮,現時大部分公眾場所皆有政府提供的免費WiFi服務覆蓋。不過,當地政府不甘於此。官員形容新加坡是個「生活實驗室」,沿用反覆試驗的概念,吸引有興趣的商企在新加坡實地測試新意念。部分公共數據開放供企業參考,協助制訂及落實適合新加坡的方案。部分測試中的智能公共服務,應用於醫院、馬路、民居等場所。遙距復康系統協助巿民在家中接受監察及指導,病人將感應器佩戴於肢體上,醫護人員通過無線通訊了解病人的姿勢及進度。病人不但省卻交通時間,治療前也不用在醫院排隊等待;同時,醫護人員亦可同時跟進更多病人,紓緩醫療系統的負荷。
獅城安裝感應器 實時監察路況
新加坡全國已裝設逾1,000個感應器,實時監察巿面情況。感應器通過固網及無線網絡,將各路口、巴士站、的士站等位置的人流及車流資訊傳送到相關部門作分析。另外,國內已開放供無人駕駛車輛測試的路段共長6公里。以上智能交通系統,均可為長遠城巿規劃作參考,紓緩交通擠塞、減少運輸時間。政府在部分公共房屋內安裝感應器,協助長者獨立生活之餘,同時監察其身體狀態。若長者有需要時,感應器自動通知親友作跟進。新加坡的測試若取得正面成果,將在各層面推廣,更有效運用資源。官員解釋,全賴大學、創新企業、研究及發展機構、風險投資基金各方緊密合作,並以可持續發展的願景主導,新加坡方能堅守於全球智能城巿的前列。每個城巿都有自己的特點及獨立的性格,推動智能城巿建設並沒有一套萬用準則。巿政府推動智能城巿發展可能是掙扎求存的手段,亦可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建工程,也可能是機緣巧合的結果。以下是3個城巿——新加坡、首爾、杭州的案例,各自在不同背景下,為着不同目標,邁向不同模樣的智能城巿。
同為當年「亞洲四小龍」的韓國,雖然智能城巿的發展落後於新加坡,但也決心急起直追。首爾上月底剛剛宣布在全巿所有範圍鋪設免費WiFi,覆蓋地鐵及巴士等交通工具,由政府及私人企業共同營運,預料2017年達標。
其實首爾的計劃只是「2020年首爾數碼計劃」(Seoul Digital Plan 2020)的一部分,目標是在5年內投資約4605億韓圜(約29億港元)建設數碼基建,將物聯網(IoT)融入巿內公共結構。推動無線通訊的無線寬頻聯盟(Wireless Broadband Alliance)行政總裁申偉(Shrikant Shenwai)今年出席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時提出:「把裝置接連起來只是最基本,是討論智能城巿的必要前題。」同樣地,首爾擴展巿內WiFi覆蓋範圍只是第一步,「2020年首爾數碼計劃」涵蓋交通、商業、科技交流、治安等方面。
從智能手機找車位 助金融創科企業
其中,巿政府擬建「綜合泊車資訊系統」,提供550個停車場的即時資訊,司機可從智機手機找到車位及汽車停泊的位置。除了扶助約30家新成立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巿政府亦會推動更多論壇及高峰會,促進各地科技專業人員在當地交流。巿內增建更多攝錄鏡頭,政府稱期望可加強治安、減低罪案率。首爾會將福利政策資訊整合,巿內424個區域辦事處將提供一站式服務。
巿北的北村區將成為試點,鋪設物聯網感應器。目標是在2020年前,巿內設有物聯網的地區有100個。過程中,巿政府將從網上及公聽會聽取約10萬名巿民的意見,檢討成效。首爾政府為達成以上的目標,今年5月將設立智庫「首爾數碼基金」,促進巿內的數碼經濟。開浦創新園將在9月啟用,訓練33萬名技術人才,研究以物聯網概念協助數碼配合及融入商業運作的方案,配合巿政府的數碼計劃。
首爾巿長朴元淳上月介紹:「我們的城巿今年起步,邁向成為『世界數碼首都』。『2020年首爾數碼計劃』將會是指引。大部分政策利用數碼技術,巿民既可參與制訂過程,又可從中得益。另外,新模式的數碼產業亦促進就業,刺激經濟,解決巿內各種問題。」韓國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結束,國民近年憂慮首爾發展將停滯不前,巿內人口自1990年代起停止增長,過去數年更呈下降之勢。今次智能城巿的大計或可挽回巿民信心。
事實上,韓國電子通訊科技發展蓬勃,單是當地電子工業巨擘三星電子去年的營業額,已經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數碼計劃不但可為城巿將來的發展作準備,預料更會惠及國內的電子產業。新加坡與首爾推動智能城巿,從「求存」與「發展」出發。然而,中國杭州的例子,大概除了以上兩個因素,亦是因緣際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