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他信家族勢力難連根拔起 紅黃之爭沒完沒了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作為一名出生在外府的普通女子,我了解農民的疾苦,要扶助農民,就有了大米收購政策。當時農民收入增加,他們的子弟可以繼續上學。我想,此生為農民推出這項政策,是值得驕傲的事。」8月1日,泰國前首相英祿在最高法院作結案陳詞時哭着說。然而,等不到最後判決,英祿已靜悄悄逃走了。
學者分析指,英祿外逃令紅衫軍失去一位象徵領袖,但並不代表他信家族在泰國的勢力走向終結。支持他信家族的「紅衫軍」與代表中產和精英階級的「黃衫軍」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撕裂社會,城鄉矛盾可如何化解?

8月25日最高法院判刑當天,英祿沒有現身法庭,她的支持者在法庭外集會。(美聯社)

從一個毫無從政經驗的女商人,搖身一變成為泰國史上首位女首相,英祿在2011年帶領為泰黨(Pheu Thai Party)在大選中大勝,全靠其兄他信在泰國東北及北部鄉郊地區的人氣所賜,也因此她在上台之初被外界視作他信的傀儡,活在他信的影子下。

英祿於2011年至2014年在任期間,推行大米收購政策,以高於市場價格向農民收購大米,並囤積起來,企圖推高出口大米的價格。但事與願違,泰國政府囤積白米未有成功推高環球米價,反倒是印度及越南等亞洲國家趁機取替泰國的位置,成為主要白米出口國家。政策最終失敗,令泰國囤積的1780萬噸大米要以低價出售,造成巨額虧損80億美元(約626億港元)。

泰國陸軍司令巴育2014年發動軍事政變接管國家權力,當時中國並無如西方國家般給予讉責。(視覺中國)

泰國國會在2015年1月23日通過對英祿的彈劾案,使她5年內不得從政,泰國總檢察長還對英祿涉嫌在大米收購項目中瀆職提出刑事起訴,審訊期間不得出國。反對派指摘英祿利用此計劃中飽私囊,她堅稱計劃目的是幫助農民,指自己是政治鬥爭的受害者。

2008年他信被裁定貪污和濫用職權罪名成立,判監2年,但他一直潛逃國外,未有服刑。英祿卻不像他信那樣,她被軍政府起訴後,沒有第一時間逃離泰國,反而一直留在國內,受到軍政府嚴密監視,她還多次就大米收購案出庭作供,矢言不會逃避審判結果。

  學者:英祿自知難無罪釋放

出奇的是,8月25日最高法院判刑當天,英祿沒有現身法庭。代表律師稱她身體不適,要求法院延遲判刑,法院拒絕受理,充公3000萬泰銖(約700萬港幣)的保釋金,向英祿發出拘捕令,並將案件押後至9月27日判刑。

當時外界揣測英祿已潛逃外國。針對英祿的逃走路線有多種說法,她離境時可能獲一名高官陪同,得以繞過正常出入境程序,亦有傳她是經陸路前往柬埔寨,之後乘坐私人飛機到新加坡與他信會合,再轉往杜拜。為泰黨高層向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證實,英祿於判刑前數日已逃離泰國。法新社於8月26日引述軍政府消息稱,英祿很有可能前往英國尋求政治庇護。

她可能收到內部消息指她有機會被監禁,她自覺沒有做錯,所以不想入獄。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能否信任泰國的司法制度,答案明顯是不。
京都大學泰國政治學者帕文(Pavin Chachavalpongpun)

為何英祿會一走了之?原因有二。第一,英祿一直否認控罪,她認為檢控具政治目的。一般相信英祿很大機會被判罪成,下半生要在獄中渡過。這種推測不無道理,大米案總共有28名被告,在英祿失蹤當天,法院對其他被告作出宣判,同案的前商務部長本頌貪污罪成,判囚42年,前商務部長助理乃蒲判囚36年。英祿身為大米案背後的最大推手,很難獲無罪釋放。日本京都大學泰國政治學者帕文(Pavin Chachavalpongpun)接受《香港01》訪問時分析,英祿對審判不樂觀,「她可能收到內部消息指她有機會被監禁,她自覺沒有做錯,所以不想入獄。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能否信任泰國的司法制度,答案明顯是不。」

京都大學泰國政治學者帕文(Pavin Chachavalpongpun)認為,英祿逃亡可能引發新一輪政治抗爭。(網上圖片)

第二,軍方希望英祿離開泰國。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的全球政治學教授淺見靖仁對《香港01》表示,英祿廣受基層愛戴,如果她被判入獄,其支持者一定不滿,有利反對派煽動群眾的情緒,引發社會動盪。英祿失蹤後,泰國首相巴育(Prayuth Chan-ocha)隨即下令加強邊境檢查,防止她逃離泰國,此舉看似後知後覺,但淺見靖仁認為,若沒有軍政府「開綠燈」,英祿根本難以逃走。

泰國《曼谷郵報》分析指,隨着英祿潛逃,他信家族及為泰黨在泰國的政治影響力已終結。支持紅衫軍的當地媒體主持Jom Petchpradab在Facebook發文批評英祿外逃所為:「你(英祿)不是說過自己是民主鬥士準備好死在戰場嗎?你是戲弄我嗎?」

有輿論認為他信家族在政壇後繼無人,為泰黨再沒有領袖主持大局,不看好該黨前景,泰國政局走向不知何去何從。但帕文不認同有關說法,他稱:「某程度上紅衫軍運動失去了一位政治領袖,可能對運動造成更深影響,但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正因為英祿被迫逃亡,她的失蹤可能加強了紅衫軍的反抗精神。」淺見靖仁則表示,英祿被迫以這種恥辱方式逃亡,許多紅衫軍把矛頭指向軍政府而不是英祿,這樣或激發抗爭情緒。

以鄉村農民為主的紅衫軍支持他信家族,與代表中產和精英階級的黃衫軍,處於對立狀態。(Getty Images)

  城鄉差距仍存在 農民成邊緣人士

過去十年間,泰國政變頻生,民選政府先後兩次被推翻,當前的軍政府也是透過政變上台,軍政府與民粹領袖之間的權力鬥爭似是沒完沒了。以鄉村農民為主的紅衫軍支持他信家族,與代表中產和精英階級、親皇室的黃衫軍,基於貧富差距及資源分配問題,長期處於城鄉對立狀態,加劇社會衝突。淺見靖仁認為要解決城鄉矛盾並不容易:「城鄉差距不只經濟,還存在於社會文化中,中產階級對農民的蔑視,導致農村的人長期不滿。除非城市的人找到辦法來消除農民的不滿,否則政治對立不會消失。」

城鄉差距不只經濟,還存在於社會文化中,中產階級對農民的蔑視,導致農村的人長期不滿。除非城市的人找到辦法來消除農民的不滿,否則政治對立不會消失。
東京法政大學全球政治學教授淺見靖仁

農業是泰國重要經濟產業,但歷屆政府的政策傾向「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差異明顯,以曼谷為主的城市,在上世紀中後期憑藉政府的政策佔據優勢,逐步發展成為工商業及旅遊業的集中地,相反泰國北部、東北部的農村地區相對貧窮,泰國政府給他們撥款很少,形成了城鄉發展的鴻溝。他信執政時期,政府曾推出一系列振興農村經濟的惠民措施,例如農村醫改及「每村百萬銖貸款」計劃等,其政策贏得農民的支持。英祿上任後推出的大米補貼計劃,深得農民歡心。帕文認為:「泰國城鄉差距至今仍在,特別是農民覺得像他信和英祿那樣照顧他們的政府被迫下台後,他們會再受打壓和邊緣化。」

英祿潛逃後,軍政府開始拉攏他信家族的支持者。《日經新聞》報道,首相巴育在8月22日率領閣僚訪問泰國東北部城市呵叻,在當地舉行的「遠程內閣會議」上批准了基建投資,撥款約330億泰銖建設高速公路,還進行部分出資建設採用中國技術的高鐵,以及普通鐵路線的高架工程等,讓東北部居民受惠。

泰國訂於明年舉行大選,《曼谷郵報》分析指,巴育欲借助振興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籠絡民心。不過,東北部是紅衫軍的大本營,當地居民對軍政府示好反應冷漠。帕文批評軍政府的獨裁統治可怕,軍方一直想擺脫他信家族的勢力,他們執政不是一心重振經濟,只為鞏固自己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