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汽車業陷醜聞 「德國製造」光環掉下動搖民族認同
今年4月某天,在德國西南部城市斯圖加特(Stuttgart),有3名保時捷的技工趁小休時間,在公司外面聊天嘻鬧。他們的心情特別好,因為與保時捷的其他員工一樣,他們每人都獲公司派發9100歐元(約8.34萬港元)獎金。「我感到樂觀,我們製造最好的汽車,我們有好的僱主。我很年輕,但我已買了一間屋,下年打算再買一部保時捷。」其中一名技工說。保時捷洋溢樂觀氣氛,全因該公司的汽車銷量和盈利不斷增加,而它正投入多10億歐元(約91億港元)開發新款汽車。
可是,在斯圖加特的其他地方,人們彷彿活在平衡時空,對汽車發展毫不樂觀,一方面全球各地都開始摒棄製造污染物的化石燃料推動引擎,對電動車趨之若鶩;另一方面大眾汽車又被人揭發在柴油汽車測試中作弊,似乎德國的汽車業已走到十字路口而不自知。
來到今年7月底,斯圖加特的地區法院頒布了一則新禁令,禁止人們在當地市中心使用柴油車,務求改善空氣質素。斯圖加特是保時捷、平治等大車廠的發源地及總部所在,這項於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禁令,不但打擊該國的汽車業,也可謂向過度自信的德國車廠刮了一記耳光。
汽車對於德國人的身份認同向來扮演關鍵角色,很多人都以德國汽車業「出口冠軍」(Exportweltmeister)的身份感到自豪,單單是大眾、平治、寶馬三大汽車公司的出口總額,已佔德國每年貿易順差的一半。可是,近年來德國汽車產業屢屢傳出醜聞,同時美國矽谷愈發主導電動車、自動駕駛系統等市場,搖動了德國作為汽車大國這個生招牌。
德國這個生招牌主要由5大車廠撐起--大眾(Volkswagen)、保時捷(Porsche)、奧迪(Audi)、寶馬(BMW)、平治(Mercedes-Benz)的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這些車廠在汽車市場上熱烈競爭,精益求精,推動進步--這是他們、經濟學家、政客的漂亮說辭,前提是車廠之間存在「競爭」。但事實上呢?
▋ 見微知著 車廠串通從開蓬車的帳蓬說起
德國《明鏡》周刊最近的一個封面故事,就是講及德國汽車業的前景與問題。這些車廠的專家會經常開會,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上達成共識。舉例,他們連開蓬車可打開或關閉車頂帳蓬的最高車速,都要開會決定,而會議的結論是每小時50公里。《明鏡》引述其中一份會議紀錄,當中提及過︰「當討論到車速,就不可以有軍備競賽(arms race)。」理由是「成本、重量、增加技術性風險及撞車可能性」。
5間車廠達成協議的事情,遠比開蓬車的帳蓬與車速多。《明鏡》的報道指出,他們涉嫌早在20多年前,已經開始在引擎技術、煞掣系統、座位系統、氣壓避震系統等60個範疇秘密串通協調。其中一個較令人震驚的例子,是有關一種能中和廢氣的添加尿素AdBlue,《明鏡》指這5間車廠的汽車原本可以用上35公升的AdBlue容器,令汽車處理廢氣的表現更好,但由於成本高昂,所有車廠一致同意使用體積較少的AdBlue容器。
《明鏡》的結論很簡單,就是這些車廠根本從來沒有競爭過。他們串通協調,說不定出於良好意願,希望增加德國汽車業面對國際市場時的優勢,但卻很可能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歐洲委員會及德國反壟斷部門正就此事展開調查。如證實車廠有壟斷等不當行為,歐洲委員會將會有權罰款及強制車廠改變營運手法。
▋ 多次爆出廢氣測試作弊 大眾高層認罪
近年來,德國車廠不斷傳出醜聞。大眾汽車於今年3月被指控在美國汽車廢氣排放測試中作弊,在其柴油汽車中安裝秘密軟件,製造符合環保標準的假象。大眾其中一名高層施密特(Oliver Schmidt)於8月4日認罪,承認計劃誤導美方,最高可被判監7年以及罰款40萬美元(約312萬港元),法官將於12月宣判結果。大眾汽車亦已同意向美國購回50萬部相關柴油汽車,並向美國的車主及管理人員支付250億美元(約1950億港元)作為賠償及罰款。
去年11月,大眾的子公司奧迪也被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局(CARB)揭發其汽車在2015年夏天進行的排放測試中使用非法程式。調查人員發現該批車輛會排放的氮氧化物實際上超出法例上限40倍,可導致呼吸問題。直至美方揭發問題之前,奧迪在全球已售出1,100萬輛安裝了有問題程式的柴油車。
▋ 連默克爾也不敢碰的燙手山芋
德國車廠醜聞一單接一單,有最近的民調指大部分德國人都認為汽車製造商是不可信賴。面對這個燙手山芋,相信連以道德勇氣見稱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噤若寒蟬。經過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她宣布逐步廢除德國所有核電廠;德國車廠醜聞連連,為了銷售汽車而不惜損害環境與人民的健康,
更涉嫌合謀壟斷,默克爾大可趁機整肅一下汽車業界,但她卻沒有這麼做,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因為德國的汽車業已成為一個龐然大物,為德國提供約80萬個工作崗位,銷售額多達4500億歐元(約4.1萬億港元),是德國最重要的產業,也變得「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如此地位,自可勒住德國政府的手腳,令默克爾也不敢輕舉妄動。
法國與英國已承諾在2040年或之前,將會全面禁用天然氣及柴油汽車,德國一些城市如文首提及的斯圖加特亦加入這一股反化石燃料的潮流。但依賴傳統汽車產業的德國,又怎會不憂慮汽車銷售量?因此,默克爾非但沒有懲罰汽車製造商,相反,德國政府顯然還想幫這些車廠一把。8月2日,德國政府邀請了5大車廠及其他車廠的高層一同在柏林舉行一個「柴油峰會」,試圖為德國汽車業挽救形象,但會議的成果仍然是微不足道。
▋ Tesla如日中天 奪去德國的傲人之處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也不是一天倒下。時間回到1955年8月5日,對不少德國人民來說這是值得慶祝的一天--大眾汽車生產了第100萬架大眾甲蟲車(VW Beetle),在大眾汽車的發源地,即德國的沃爾夫斯堡(Wolfsburg),有大批民眾為此聚集慶祝。這是無上光榮的一刻,因大眾甲蟲車的成功象徵著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蹟,德國終於在戰爭失敗與破壞之中涅槃重生。
事實上,直到現在,即使汽車業已毀譽參半,大眾甲蟲車在德國人的心中仍佔據重要位置。《金融時報》最近在報道中提到一項新近的調查顯示,當德國人被問到有什麼可象徵德國,有63%受訪者選擇了甲蟲車,遠遠拋離第2位的德國大文豪歌德。
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是,在2017年的當下,談到汽車產業,很多人已將焦點轉向電動車,而美國品牌Tesla已成為電動車的代表。繼2008年Tesla推出全球首部開蓬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之後,10年內它相繼推出Model S、Model X,以至去年推出的Model 3,Tesla老闆馬斯克(Elon Musk)相信,Model 3將成為全球首部打進大眾市場的電動汽車,相信很多德國人對此都百感交集--著迷、妒忌、恐慌,也會問︰「這些機會為何不是屬於我的?」
如果世上真的存在「民族精神」這種東西,那麼汽車之於德國人的民族精神,必定佔據核心的位置,代表著德國人追求效率、可靠、準確的一面。現在體現這種性格面貌的,竟是大西洋對岸的美國,若德國的汽車業不再改變,這場德國人的噩夢相信不會終結。
(綜合報道)